跳至主要內容

文章

顯示從 7月, 2005 起發佈的文章

【隨手記】杯子理論

「杯子理論」這四個字的內容是別人告訴我的。 在我專四打工時,一起工作的老師問了我一個問題:「有沒有『沒有』這個東西?」有點像繞口令?那個時候老師拿了一個紙杯,我們藉著討論這個問題,進而討論「存在」。星期四上課,台上的老師也拿著紙杯開始討論了印度教中的一些理論。 那什麼是「杯子理論」咧?其實這是自己整理出來的東西:「當杯子裝滿水時,我們會說這個杯子裡有東西。但是當杯子裡的水被倒掉了,杯子裡還有東西嗎?如果『沒有』,那存在於杯子裡的空間呢?又,當我們把杯子這個外殼去掉了,又剩下什麼?這個杯子裡的空間還存在嗎?換個角度想,人也因為一直執著於這個『人形』所以看到的永遠是『杯子裡的東西』,也因為害怕這個形體裡是『空』的,所以努力的,在往這個杯子裡加東西,也永遠只看到杯子裡,而不是杯子外的世界。也因為害怕沒有了這個形體便代表自己沒有存在過,所以人不斷的抓著這個外表,依戀著這副肉身。」 所謂的「認知」,是人看到一個物體,再經過大腦處理後,所儲存下來的一種「體驗」。所以,每個人都活在自己所「認知」的環境裡,也對於這種環境感到安全、滿足,但當面臨到一個未知的環境時便會感到害怕。看過電影「海上鋼琴師」嗎?其實主角1900便是這樣的心態,他對於未知的陸地感到害怕,於是他選擇回到他所熟悉的船上。 再想遠一點,想想人的死亡吧!其實多數人是還沒想過死亡這個問題的。也許你會反駁我死亡不就是那麼一回事,只不過是停止了呼吸而已。可是,就是因為人對於死亡後的境界感到恐懼,對自己已經熟悉的環境感到依戀,而逃不出輪迴,生生世世都在這個生命之輪中循環。 「我活著,是因為我想活著,有一天我覺得我可以走了,我就會離開這副軀體了。」這是我讀「西藏生死書」後的感想,不過這本書我還沒讀完。自殺的人並不是真的不想活了,在他們死前的那一剎那,或是導致於他們尋死的理由,都是因為對人世感到不滿或對某個人還有怨念、對某件未完成的事還有牽掛卻又找不到突破的方法,所以才會選擇讓自己的生命結束,認為死後就可以解脫一切了。其實不然,通常這些導致死亡的人事物往往都是再回到人世的最大原因,也因為這些怨念和不滿,而生命之輪被推動,又重新輪迴。 最近我會問問自己是不是已經準備好面對死亡?而答案卻是:「還沒」,我對「我」這個形體所認知的一切還有所依戀,對這個杯子裡的一切還沒完全了解,也還沒準備好面對杯子外的一切,所以相信自己還沒準備好面對死亡。...

【隨手記】存在

不知道自什麼時候起,開始問自己存在的定義,也問自己為什麼存在。 那天上宗教課,老師講解印度教,用印度教的哲學思想來講解存在。他說:「你今天為什麼會存在在這裡?因為你『想要』存在在這個世界上;為什麼會當人?因為當初你『想要』當人。」 印度教認為這個世界上沒有「柏拉圖」式的精神戀愛,他們認為這個世界上的愛都是一種由欲望而產生的「欲愛」。所以人的一生中,幾乎都是為了自己「生存」的欲望而存在。 從這個角度想,似乎真的是這樣。人類的進步,說穿了,就是為了滿足「讓自己過得更好」這個欲望。 動植物為了生存,不也是發展出了他們的本能嗎?植物為了生存,有向光性,會朝著陽光生長,根會往有水的地方延伸。動物為了生存,會吃會睡會排泄。而人類,以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來說,最底層也是為了滿足生存的需求,才會往第二層去追求。 不過,人類的欲望也複雜了些,也似乎是永無止盡的,當一個欲望被滿足了,就會有另一個欲望的產生,而也有許多人的一生就這麼的被欲望支配著,而人的存在,似乎就真的只是為了滿足欲望。 這麼想似乎有點悲觀,但是這個世界上又有多少人仔細的想過自己是為了什麼而存在?這一生到底在追求什麼呢? 談個題外話吧!老師也講到了另一個話題,他說:「許多人選擇自己結婚對象時,往往都不是選擇自己最愛的人。人也往往選擇適合自己生命的,而不是選擇適合自己的。」前面那一句我無法體會,然而,我卻常常聽到很多已婚的人在談這個問題,而之後的那一句,不妨大家好好想想,在自己的生活裡,是不是這樣?回到主題,為什麼存在? 2001/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