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movie]記憶中失落的迷人氣味 Perfume

  • 書本:Perfume: The Story of Muder 香水
    • 作者:Patrick Suskind 徐四金
    • 譯者:洪翠娥
    • 出版社:皇冠
  • 電影:Perfume: The Story of Muder 香水
    • 導演:Tom Tykwer
    • 演員:Ben Whishaw, Dustin Hoffman, Alan Rickman, Rachel Hurd-Wood
    • 原聲帶: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 - O.S.T.在博客來網路書局買香水電影原聲帶
    • 配樂:Berliner Philharmoniker 柏林愛樂交響樂團演奏
相信有不少人都看過德國作家徐四金所寫的著名小說《香水》,對這部電影的上映也是又期待又害怕。今天和排休的偉展兩個人到中和國賓影城看了這部電影後,都覺得這電影票錢花得值得,而且也意猶味盡的準備買下DVD和原聲帶。
雖然說這部電影在上映時,作者並未出席首映會,但對於讀者來說,雖然電影的部份有做部份的修改,刪掉書中的部份情節,忽略了小說開頭最重要的部份,但仍是相當好看的,在配樂上、男主角的確有詮釋出葛奴乙對於香氣保存的渴望與對氣味的貪婪,由其是他臉上的肌肉會因為對氣味貪婪而顫動著,難怪導演選角選了很久。
在目前所能看到的商業活動文宣裡都提到葛奴乙生來是沒有氣味的,這點其實有些問題。他並非天生就沒有氣味的,在書裡,他出生在一個非常炎熱與臭味衝天的環境裡,小說裡是這麼寫的:
「這種臭她感覺起來不像別的臭,而只更像一種令人受不了的醉人的東西,像百合田,或像放太多黃水仙的密封房間」
因為這醉人的香氣,她暈了過去並滾到路面上,雖然醒來繼續做生意,但沒多久就上斷頭台了(電影裡是受絞刑)。所以葛奴乙並非是生來無氣味的,在我的解讀裡,他一生中的氣味就在出生的那一剎那散發了出來,也許是回饋給那位沒愛過他且嗅覺已遲鈍的年輕母親。然而一個剛出生的嬰兒會有這樣的味道其實也不尋常,嬰兒的味道其實是一種甜甜的蜂蜜牛奶香,暖呼呼的,當然還帶著點尿布的味道,書裡也有描寫,但如果沒有確實的聞到嬰兒身上的香氣,其實很難想像出來。
這也是這部小說和電影成功的地方。在小說的剛開頭章節裡,幾乎都是對於氣味的描寫,讀者要一邊閱讀著文字,大腦裡還要一邊將文字處理成氣味的記憶,但平凡如我,也無法聞過所有的香氣,有聞過什麼是龍涎香?有多少人聞過鞣皮工廠難聞的氣味或是日正當中時,來自傳統魚市場裡,因日曬而蒸發出的腐臭味?電影則將小說中對氣味的文字描述轉化為影像,透過男主角的表情來詮釋書中所謂「好聞」的氣味和氣味消散時的失落感,再由配樂Lost Love的悠悠的人聲合唱勾起觀眾心中那份對於失去記憶中美好事物的失落感,透過視覺與聽覺,轉移了觀眾對於「嗅覺」的渴望。其實在小說裡,作者也沒有明確的寫出那特殊的氣味到底是如何,只是輕描淡寫的做這樣的描述:
「…她的汗像風一樣清新,頭髮的皮脂像胡桃油一樣甜,性器像一束杏花……這個獨特的香味是所有其他氣味引為典範的最高原則,是純粹的美。」
在看完電影後,我想到一件十分曖昧的事,在書裡與電影裡都表現的相當曖昧。當許多人因為葛奴乙調製的香水而陷入狂亂的性愛時,葛奴乙腦海裡出現的是最先死在他手下的那位,釀製黃香李酒的紅髮女孩,因為葛奴乙身上有了氣味,女孩擁抱著他,而洛兒的父親安托萬也因為香氣的迷惑而要收養葛奴乙為兒子。我們都知道葛奴乙是個對氣味相當貪婪的人,他在格拉斯殺了二十四個女子為了襯托出洛兒的香氣,而洛兒的香氣勾起了他對沼澤街少女的氣味的回憶(這兩位少女的配樂旋律是非常相似的),這是他的願望,他要保存這個氣味;在書裡的安托萬對自己的女兒是有著些許狎思的,曾經有著玷污自己女兒念頭的他,如果不是因為女兒的婚姻可能使他明正言順的踩進貴族階層與身為父親的道德感,和葛奴乙一樣,洛兒只是一個手段。當眾人沉醉在性愛的狂歡(基本的,滿足性的慾望)時,電影裡的葛奴乙思念著沼澤街的少女,而安托萬.里希並沒有加入行刑台下的狂歡,而是衝上前去擁抱葛奴乙,稱他為兒子。我一直在想,這是否是導演和作者所想要表達的,隱約的曖昧,安托萬愛著自己的女兒,不是那種父親對女兒的愛。
猜測導演加入了不少自己的看法,像是葛奴乙與沼澤街少女,在書裡讓葛奴乙著迷的只是氣味,但導演表現的方式已讓我感覺像是葛奴乙愛著少女。很不浪漫的說,由於動物(包括人),在交配季節、陷入愛河時會散發出費洛蒙(Pheromone),透露給異性有關於性方面的訊息。如果常看動物頻道就大概知道我的意思。在書中的沼澤街少女,正值青春期,如果稍有注意的話,人在青春期時,從兒童轉變為大人的尷尬時期裡所散發出氣味的確是很濃厚的。在導演的表達方式裡,對葛奴乙而言,那香氣就是少女不經意所散發出的費洛蒙。這不是不可能的,因為其他被謀殺的二十五個少女,包括洛兒,都沒有超過十八歲,也許是作者的暗喻?但就整本書讀下來,我覺得葛奴乙心中沒有一般人的情愛善惡喜好,只是對某種氣味執著,為了突顯與保留這種氣味而殺了二十五個少女。
當然,這部電影有一點點,算是我個人吹毛求疪,我有點不滿足,不是氣味,我無法忍受電影開場沒多久就飄出市場裡腐魚的味道,離開放映廳時全身什麼味道都有的情況,而是演員與語言。這是個發生在法國的故事,全劇以英文演出,讓應該說法文的演員操著英語而臨時演員卻操著法文腔的英文;而我最龜毛的,就是包迪尼這個角色居然是美國演員來演出-這真的只是我個人好惡而已-我希望會是個又胖又老又能演得出貪婪的義大利人,說著義大利腔的法語,或英語,至於看著石內普演安托萬,除了語言外,我覺得他有演出部份安托萬表面正義凜然與急於攀附權貴的感覺,只是沒有演出那份對女兒狎念與父親道德界限的衝突。
香水工業的起源是義大利,很難說若不是凱薩琳.德.邁迪西(Catherine de M?dicis,瑪歌皇后的母親)將香水、飲食、藝術、化妝品工業、審美觀一起嫁進法國,我想法國也很難有現在這樣的文化。同樣的,在小說裡,葛奴乙雖然是天才,但如果不是包迪尼的出現,他也學不會如何蒸餾香精和認識各種不同的香氣或是香水調配的技術,所以我會覺得包迪尼之於葛奴乙就像凱薩琳王后對於法國的影響,但導演卻請了一個沒有義大利口音的美國達斯汀霍夫曼,他是個很傑出的演員,由他演出的包迪尼,只表現出了部份的喜感,可是沒有演出那份貪婪,我甚至驚訝於電影中的他居然讓我感受到對葛奴乙的慈愛。不過,小說的作者和電影導演都是德國人啊!呵!
配樂是由柏林愛樂交響樂團演出,官方網站上可試聽,目前只有原聲帶,在國外買得到,台灣目前還沒有。
撇開這些,我想到移民到普羅旺斯的英國人Peter Mayle,在重拾山居歲月這本書裡提到了一個叫拉迪耶(Lardiers)的地方,由歐舒丹(L'Occitane)創辦了「盲生香水技藝啟蒙學校」,並自格拉斯請了Lucien Ferrero來測試學生的能力,並訓練這些學生,由他推薦學生至凡爾賽香水大學(猜是夏爾特爾大學)。Peter Mayle是這樣描寫這位Ferrero大師的好鼻子:
「…我注意到他的鼻子,有一兩次高興的抽了抽。但直到那盤乳酪端了上來,他的鼻翼才興瘦得大張,雖然,那時,乳酪離我們還有三呎遠。」
那是塊藍紋乳酪,我不太敢吃,味道真的很恐怖,Ferrero大師稱之為「乳酪地雷股」。因為Peter Mayle的描寫,所以在電影裡看到男主角抽動著他自然的抖動臉部肌肉與鼻翼時真是佩服的五體投地。在Peter Mayle的文章裡也簡單的寫了如何「聞香」和法國香水工業的發展。
perfume_coffrect如我所預料會有香水產品搭配電影上映銷售,在台灣是由號稱發現凱薩琳.德.邁迪西的配方的翡冷翠之香,其中一支存在(Essendo)有做特價銷售,不過中和的莎莎說不知道有這個活動也沒陳列。該系列的香水在台灣都有特價銷售,國外是七十九美元。雖然文案裡表示是凱薩琳王后的手稿,不過我記得小說裡,凱薩琳王后的香水師兼化妝師兼占星師是那個陰森森的呂吉里.勒內,而這位勒內師傅也是存在的,在澤瓦科(Zevaco)的小說《白太陽騎士》裡就看到他的身影,他們還有一位私生子-我想,凱薩琳王后這位義大利人大概在法國不太受歡迎。除了這支香水外,國外也有一組由Thierry Mugler所調配的十五支香水組合,這套香水組合是根據書中所提到的香氣來製作的,如Amor and Psych?(愛與靈)、Atelier Grimal(葛利馬的作坊)、Boutique Baldini(包迪尼商店)…等十四支7.5ml的小香水再搭配一款由Thierry Mugler的總裁Vera調配的,15ml的Aura,讓人感受到溫暖與芬芳但又無法預測的,這些介紹可以在官方網站上看到,有收藏價值,但不便宜,美金七百元。
忘了之前看哪裡的介紹,記者大概是把這組香水與限量的VISIONAIRE #42的內容給混淆了。該期雜誌的確是與IFF合作的嗅覺作品,這款配合書本所創造的香水組合是由Thierry Mugler設計與IFF合作生產的,但不是由VISIONAIRE設計的。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

從開放式電子紙閱讀器的需求來談資料可攜與互通性

這個炎熱的周末,我沒有外出,而是在家中閱讀。「閱讀」在日常生活中很重要,不管是讀社群媒體的文字或是書籍裡的文字,我是一個貪讀的人。然而就像個體經濟學裡的公式,欲望無窮,卻受限於(Subject to)空間大小,我不得不縮減藏書的空間,曾一度堅持只有商管書籍才買電子書,才能擁有更多擺放文學或小說書籍的空間。但在通勤、旅途中,還是希望有一本可以滋潤心靈、滿足想像空間的書籍可以度過極度乏味,且蜷縮在經濟艙無法伸展的四肢,或躺在醫院蒼白充斥著苦難人生氣味的病榻上,能因為作者的文字而使思緒不受現實限制而飛舞在另一個世界中,不是被吞沒在黑暗狹窄的機艙座位或藥水味的病房,又或是日復一日無起伏的日常生活中。小小的電子閱讀器裡的書櫃是心靈的另一個寄託,於是我在電子出版平台上買了吳爾芙的《論自我與寫作》、《自己的房間》,去年在病床上讀了《「我反對!」不恐龍大法官RBG第一手珍貴訪談錄 》引起護理師們的好奇,問我為什麼不滑手機而是一直在讀電子書。 我的第一台電子閱讀器是 Amazon Kindle,是當時的上司送給工作單位每個員工的禮物。那陣子我準備出發去柏林,我收到了閱讀器實在開心不已。當時已在考慮採購電子閱讀器,但在各家閱讀器間糾結,受限於各家閱讀平台與閱讀器及預算限制,我必須精打細算。由於自己已經有平板,所以覺得平板電腦暫時就夠了,所以一直沒有動手採購,直到上司把閱讀器放到我手中,才知道使用電子閱讀器實在太愉快,沒有被干擾、就是專心的閱讀,享受作者的文字。第二台是 Readmoo的第一代MookInk,Kindle當時只能閱讀英文書籍,我還是習慣讀中文,閱讀中文的速度比較快,也更容易產出心得,所以我還是購買中文電子閱讀器。我常在登機坐定可以開啟電子產品後,就開起閱讀器閱讀,它成了我的行動書櫃。近期也買了Kobo的彩色電子閱讀器,主要的原因在於,我可以在Kobo的平台上買到我需要的外文書籍,我不需要把中英文書籍分兩個閱讀器,而Kobo的軟體介面整合的不差,例如有些文章可以暫存到Pocket裡,我可以在通勤時閱讀短文。 電子書還是有電子書的限制,因為不同不台的閱讀器並不互相支援,所以我在 Google Playbook 購買的電子書,無法輸出至 MooInk、Kindle、Kobo 的電子閱讀器中,我在博客來、Google Playbook購買的電子書,也只能使用平板閱讀。在電子書還沒...

各國政府在談資料跨境傳輸時,台灣需要什麼?

保護個人資料可能是各行各業的一個重要議題,不止增加了企業的資安相關成本也增加了法遵成本。尤其是需要跨國傳輸(個人)資料的企業,除了要配合各國的資料保護法(規範、規則)外,也要擔心資料外洩事件後續的成本,還有許多額外的行政手續。許多國家已經感受到資料流動的重要性,也紛紛的透過數位經濟協議、各種雙邊或多邊協議,來減輕企業跨境傳輸資料時的相關成本,以促進(數位)經濟發展,例如2018年時,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已簽署「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United States, Mexico, and Canada Agreement),讓這三個國家的企業可以在北美境內自由傳輸資料。 2019年由日本前首安倍晉三在世界經濟論壇和2019年的G20大阪峰會中提出提出「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簡稱DFFT),其核心概念是「基於信任的資料流通」。這樣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彼此信任的跨境資料傳輸,促進資料自由流動,同時確保對隱私、安全和智慧財產權之信任。 在2019年G20大阪峰會時就已談出了DFFT的發展概念,2021年時已擬定發展的藍圖。當時也討論了所謂的資料在地化、資料主權等議題,並且也有著「資料的連結與使用是可提升生產力的重要因素,限制跨境資料流動,會是國際貿易體系的沉重成本之一,且資料在地化的要求可能會提高企業的生產與法遵成本」之共識。 到了2023年,因當時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UN IGF)在日本京都舉辦、及G7日本廣島峰會的緣故,DFFT的概念再次被提出,且被熱烈討論著。G7廣島峰會裡則是建立了夥伴關係機制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for Partnership,IAP),並由OECD擔任協調的單位,來建立所謂的IAP;日本的JICA(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也在UN IGF 中提出執行 DFFT 之相關倡議。 如果有興趣進一步了解DFFT,可以閱讀: Digital Agency, 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 (DFFT) , World Economist Forum, 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 (DFFT): Paths towards Free and Trusted Data Flows 網路上的資料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