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夜訪玫瑰古蹟

蔡瑞月舞蹈研究社外觀

當藝術的理想被政治干擾時,光有熱情的確是不夠,還非常的無奈,這是我昨天晚上睡前讀了手冊中某篇文章的想法。

在眾多商業辦公大樓、飯店、跨國品牌旗艦店林立的中山北路上,有一間光點台北,有一間我很喜歡去的ppaper shop,昨晚參加了夜訪玫瑰古蹟的活動後,這條路上又多了一個文藝空間-蔡瑞月舞蹈研究社。

到的時候天色還蠻亮的,工人們還在整理環境,舞台上的舞者專注的在練習晚些要表演的舞蹈,老師凝重的表情指導著舞者,旁邊的咖啡廳還在準備著,庭院中的一片草地上有一株龍眼樹,樹下放著一艘小船和幾盆準備要栽種的花朵。一旁的阿伯叫我到四周走走看看,離活動開始的時間還早,趁天色未暗先拿起相機拍了幾張照片。我一邊走一邊拍,看著練習的舞者們,反而擔心我在那晃來晃去會干擾他們的練習;看看四周的大樓,覺得在大樓裡上班的上班族們算是很幸福的,只要他們願意打開窗低頭看,就可以看到這麼一片古意昂然的綠地。

一回頭看到雨漣已經在46巷的入口處拿著數位單眼在拍了,多虧雨漣才知道這個活動,雖然我已經漸漸的可以接受走入人群,不過對於等會兒要一下子面臨這麼多陌生人,其實還是希望有個認識的人可以聊天。後來毛球也到了,他們都是重裝上陣,一台相機比一台大啊!哈哈。

活動開始,先是看了一些活動的紀錄片,了解這座古蹟坎坷的成立路程後,我們欣賞了《印度之歌》和《傀儡上陣》兩部舞蹈。看《印度之歌》時有一種非常感動的感覺,雖然《傀儡上陣》與蔡女士本身的故事有較切身的相關,不過《印度之歌》的舞者本身有一種魅力,在看她練習時,她臉上的表情和舞蹈的動作就已經非常的吸引人了,而我就在掙扎著要拍照還是專注在舞者的表演時,錯過了許多精彩的表演,雖然我安慰自己已經先看過排練了,但其實差別還是很大的,而且對於相機愈來愈不熟悉,加上只是一台消費型相機,所以這次拍起來的效果實在很差。

舞蹈表演過後,我們到原先名為「最後的華爾滋」咖啡廳吃點心,其實「最後的華爾滋」這個名字聽起來很悲情啊!現在的「跳舞咖啡」聽起來比較沒那麼悲情,和舞蹈研究社的主題也比較切合,不過好像還少了一點點什麼感覺。昨晚的咖啡廳裡提供了很香的鮭魚炒飯、法式三明治(應該是這樣的名字),下午在準備時就已經聞到香味了,饑腸轆轆的大家先讓鏡頭飽餐一頓後,拿著三明治到座位上食用。鮭魚炒飯真的很香,吃法也很特別,拿著海苔捲著炒飯、雞肉、蛋皮、小黃瓜絲和美奶滋捲起來,咬一口,應該很香吧?沒吃到有點可惜,不過坐在一旁的宣宣教我如何在家裡做好吃的鮭魚炒飯,有時間的話來試看看(OS:廚房好熱)。在用點心時,咖啡廳的負責人(應該是吧?)拿了完整的法式三明治出來給大家拍,一旁有人說:「這一個人吃實在太多了。」看他們的料理方式,和周邊的生活型態,我會建議可以做早午餐(brunch)的方式會比較適合。有一桌的媽媽,拿著相機拍下小朋友的動作,也一邊錄音,現在的小孩真幸福,一舉一動都有家長在幫忙記錄著。

因為室內沒有空調,所以會比較悶熱,穿改良式旗袍反而無法吃太多東西,加上要分享劇場經驗的廖先生以及搶救舞蹈社的黃老師都已經到了,所以紛紛走到外面去。聽他們激動的分享自己的經驗,在以前舞蹈社練習的回憶,很多感覺都是只有當事人自己才人感受到的,但在觀眾席裡的我,似乎也感受得到他們激動的情緒。要維護這樣的一個地方,要記住這樣一位藝術家真的很不容易,特別是有政治因素牽扯其中的時候,本來很單純的一個理想,一下子變得複雜許多,也沉重許多。

接下來由主持人帶著大家繞著研究社外圍走一圈,不小心踢到地上的鋼筋,還好手中的相機沒甩出去。真正的入口其實在48巷,一個很小的門,上面還有裝置藝術,進門後左手邊是蔡女士居住的小房間,我們跟著主持人沿著走廊一路走到咖啡廳,由咖啡廳的負責人解說那裡的餐點後,這個活動結束,大家就在裡面坐著休息一下。

我們點了咖啡,雨漣也問有沒有Menu?目前是沒有的,不過十三日,也就是明天的開幕活動應該就有menu了吧?五月十三日,就是明天,母親節,舞蹈研究社正式對外營運,他們的網頁上有折價券,其實應該算是活動DM,把DM印下來就可以免費招待咖啡一杯。

真的和現場那些拿DSLR的人比起來,我拍的相片真是沒什麼,有興趣的話就看一看吧:夜訪玫瑰古蹟照片


在整理照片的時候,突然想起餐廳裡服務人員的態度或是負責人的態度,有種很不自在的感覺,不知道是因為太緊張還是因為把部落客們當成記者對態?現場是有記者的,但是裡面的人給我的感覺,其實像是怕得罪部落客而讓部落客寫了不好的文字,不知道該怎麼說,感覺很複雜,希望是我多想了。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

從開放式電子紙閱讀器的需求來談資料可攜與互通性

這個炎熱的周末,我沒有外出,而是在家中閱讀。「閱讀」在日常生活中很重要,不管是讀社群媒體的文字或是書籍裡的文字,我是一個貪讀的人。然而就像個體經濟學裡的公式,欲望無窮,卻受限於(Subject to)空間大小,我不得不縮減藏書的空間,曾一度堅持只有商管書籍才買電子書,才能擁有更多擺放文學或小說書籍的空間。但在通勤、旅途中,還是希望有一本可以滋潤心靈、滿足想像空間的書籍可以度過極度乏味,且蜷縮在經濟艙無法伸展的四肢,或躺在醫院蒼白充斥著苦難人生氣味的病榻上,能因為作者的文字而使思緒不受現實限制而飛舞在另一個世界中,不是被吞沒在黑暗狹窄的機艙座位或藥水味的病房,又或是日復一日無起伏的日常生活中。小小的電子閱讀器裡的書櫃是心靈的另一個寄託,於是我在電子出版平台上買了吳爾芙的《論自我與寫作》、《自己的房間》,去年在病床上讀了《「我反對!」不恐龍大法官RBG第一手珍貴訪談錄 》引起護理師們的好奇,問我為什麼不滑手機而是一直在讀電子書。 我的第一台電子閱讀器是 Amazon Kindle,是當時的上司送給工作單位每個員工的禮物。那陣子我準備出發去柏林,我收到了閱讀器實在開心不已。當時已在考慮採購電子閱讀器,但在各家閱讀器間糾結,受限於各家閱讀平台與閱讀器及預算限制,我必須精打細算。由於自己已經有平板,所以覺得平板電腦暫時就夠了,所以一直沒有動手採購,直到上司把閱讀器放到我手中,才知道使用電子閱讀器實在太愉快,沒有被干擾、就是專心的閱讀,享受作者的文字。第二台是 Readmoo的第一代MookInk,Kindle當時只能閱讀英文書籍,我還是習慣讀中文,閱讀中文的速度比較快,也更容易產出心得,所以我還是購買中文電子閱讀器。我常在登機坐定可以開啟電子產品後,就開起閱讀器閱讀,它成了我的行動書櫃。近期也買了Kobo的彩色電子閱讀器,主要的原因在於,我可以在Kobo的平台上買到我需要的外文書籍,我不需要把中英文書籍分兩個閱讀器,而Kobo的軟體介面整合的不差,例如有些文章可以暫存到Pocket裡,我可以在通勤時閱讀短文。 電子書還是有電子書的限制,因為不同不台的閱讀器並不互相支援,所以我在 Google Playbook 購買的電子書,無法輸出至 MooInk、Kindle、Kobo 的電子閱讀器中,我在博客來、Google Playbook購買的電子書,也只能使用平板閱讀。在電子書還沒...

各國政府在談資料跨境傳輸時,台灣需要什麼?

保護個人資料可能是各行各業的一個重要議題,不止增加了企業的資安相關成本也增加了法遵成本。尤其是需要跨國傳輸(個人)資料的企業,除了要配合各國的資料保護法(規範、規則)外,也要擔心資料外洩事件後續的成本,還有許多額外的行政手續。許多國家已經感受到資料流動的重要性,也紛紛的透過數位經濟協議、各種雙邊或多邊協議,來減輕企業跨境傳輸資料時的相關成本,以促進(數位)經濟發展,例如2018年時,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已簽署「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United States, Mexico, and Canada Agreement),讓這三個國家的企業可以在北美境內自由傳輸資料。 2019年由日本前首安倍晉三在世界經濟論壇和2019年的G20大阪峰會中提出提出「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簡稱DFFT),其核心概念是「基於信任的資料流通」。這樣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彼此信任的跨境資料傳輸,促進資料自由流動,同時確保對隱私、安全和智慧財產權之信任。 在2019年G20大阪峰會時就已談出了DFFT的發展概念,2021年時已擬定發展的藍圖。當時也討論了所謂的資料在地化、資料主權等議題,並且也有著「資料的連結與使用是可提升生產力的重要因素,限制跨境資料流動,會是國際貿易體系的沉重成本之一,且資料在地化的要求可能會提高企業的生產與法遵成本」之共識。 到了2023年,因當時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UN IGF)在日本京都舉辦、及G7日本廣島峰會的緣故,DFFT的概念再次被提出,且被熱烈討論著。G7廣島峰會裡則是建立了夥伴關係機制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for Partnership,IAP),並由OECD擔任協調的單位,來建立所謂的IAP;日本的JICA(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也在UN IGF 中提出執行 DFFT 之相關倡議。 如果有興趣進一步了解DFFT,可以閱讀: Digital Agency, 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 (DFFT) , World Economist Forum, 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 (DFFT): Paths towards Free and Trusted Data Flows 網路上的資料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