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名:第十三個故事(The Thirteenth Tale)
- 作者:Diane Setterfield
- 譯者:呂玉嬋
- ISBN:9789866973505
- 出版社:木馬文化
- 部落格:活動文章連結
- 網站:博客來活動頁面|英文網站
這其實是一個悲傷的故事。當我看到是作者與愛書人的故事時,想到了《查令十字路84號》這本經典的愛書人與舊書店的書信集,在我報名參與這個活動時,正在讀《查令十字路84號》。
在讀完後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感覺,因為書中提及的小說,倒讓我覺得羅曼史的色彩多了些,部份的情節讓我想起Agota Kristof的《惡童日記》,但總是比《惡童日記》緩和一點,帶點童話故事的色彩。附帶一提《惡童日記》和薩德的《索多瑪120天》這兩本的成人色彩較濃厚,但《惡童日記》又多了戰爭的無奈與悲哀。
愈扯愈遠。
這個故事在前幾頁開始時,有很多是作者對於書店與書的個人看法:
「…書店是事情的本質,是書籍的寶庫,是所有書籍的庇護處,包括作者曾經深情書寫,但現在卻無人想要的書。…書店是閱讀的地方。」當然,那封釣足書中主角瑪格莉特胃口的信,也是在顯示一個成名作者的無奈與對記者的嘲諷。
在開始閱讀時,速度是非常緩慢的。這本書架構之奇特,前三分之一在說書、文字與作者的關連,還有近似於幻痛症的主人翁藉由閱讀傳說找尋已故作家身影的投射自己雙胞胎妹妹的行為連結,讓我可以慢慢閱讀。但中間開始,當瑪格莉特到達溫特女士的宅邸,當溫特女士開始敘述伊莎貝爾的故事時,一個家族悲劇就開始呈現在眼前,就像瑪格莉特以往閱讀的古典或十九世紀的羅曼史小說,有落沒貴族、家教老師,還有很多「Happily ever after」的故事,但不同於那些故事的是,溫特女士自己的故事只是一個次要的情節。
在這一部份裡,我們看到的是驚悚、還有急於找出「真相」的過程。不論書中的瑪格莉特或是拿著書本閱讀的我,都無法在這個部份煞車,她請人找尋故事中的人物存在的真實性及部份人物的下落,再配合她自己探訪的過程已經拼湊出故事的結局,剩下的只是找出「真相」,而這個「真相」其實就是「過程」。就像電影或連續劇,我們往往急於知道結局是什麼,實際上我們也都能預料結局為何,但真正有趣的就是導致這個結局的過程和過程之中我們不能預料的變數,這個變數往往會讓結局出乎意料之外。
除了溫特女士的故事外,也隱藏了瑪格莉特自己的故事,雖然在一開始就簡單的帶過她自己的故事,但瑪格莉特的故事卻成了整個故事中次要的故事,卻也成了這個故事的變因之一,如果她不是那麼思念自己的雙胞胎姐妹或是完全不知道這回事,也許她不會寫那篇研究某對雙胞胎作家的文章,也不會吸引溫特女士的注意,就不會有整個故事。
結局應該在最適合的地方結尾,比方說,那只箱子、第十三個故事、瑪格莉特的釋懷…當我讀到試讀本第439頁時,我覺得故事也該結束了,雖然次要的配角會影響到故事的發展,但也不需要全部放上場,有種斷尾斷不乾淨拖在後面的感覺,而作者好心的安排,讓故事中的所有次要人物都有了「Happily ever after」的結局。也許是要表現出瑪格莉特心態上的轉變,由陰鬱轉而開朗,像是她最愛的《Jane Eyre》有一個美好的結局一樣,我卻對於後面多出了的這幾段感到多餘,雖然在這一個章節,作者把它取名為「開場」,也終於知道那位讓瑪格莉特以密碼方式記住的名字是什麼,以及,她請溫特女士帶了什麼話。但我非常喜歡整個故事開始時,作者對於文字和書的看法,比如說:
人在閱讀陌生作家的作品時,自然會期盼獲得特殊的感受。這兩句話,的確道盡了自己在讀書時的期待。
據說作者在寫接下來的故事,據說已經開始改編為電影劇本。如果這本小說的最後幾段放在新小說的開始,我想是蠻適合的,也不會讓人感到多餘,也許這也是作者為什麼把最後的章節取名為「開場」以預告另一個故事的開始。
自從在誠品買了一個布製書套後,覺得那真的是非常實用的東西,拿來包圖書館的書也很恰當(對公用書有種潔癖感),這次博客來送的書套質感也不錯,真是讓我蠢蠢欲動。
隨選歷史閱讀:
前幾天訂書時才順便收到這本書的「試讀本」,想不到在這就看到容顏的心得了呢。
回覆刪除Hello~
回覆刪除因為剛好從twitter上看到有試讀徵文活動,所以就報名啦!也很高興收到試讀的書,我應該沒有透露太多劇情:p
試讀本還是有差,漏掉一些標點符號和別字,而且封面白白的,但已經有書的感覺了,中文版的書封也不錯,不過我比較喜歡英文版的書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