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板型更換與抄書

書頁上的字跡

本來不打算開電腦的,還是開了它,想把一些鎖事交待一下,雖然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

先說板型換了這件事。晚上和雨漣換日線約在壹陸壹,其實我是去插花的。聊著聊著,我說,其實已經想要離開接案工作這一塊領域了,話題一轉,雨漣說:「妳又換板型了。」只能苦笑,這完全是意外。

換樣板是很久前就想做的事了,但一直有很多考量,例如我希望頁面的寬度是浮動而不是固定的,因為大家的螢幕寬度都不同,如果固定在一個寬度,那整個空間都浪費掉了,所以浮動寬度是首要考量。再來是欄位數,我希望至少有三欄,主文區要夠大,因為有時我會放大張圖,旁邊兩欄的活動性要高,可單可雙,最好也能調整字體大小。找了很多板型,有些是浮動寬度但不適合放中文、自己能調整的程度也不高,有些不能透過blogger後方的控制界面更改,有些有很多欄位,可是設計者規定不能更改他的設計…有一好沒有兩好。後來我找了很多樣板在測試用的blog測試效果,例如文字大小、自訂欄位的空間和更改固定寬度為浮動寬度…結果視窗開太多,不小心就傳錯到這個blog,在來不及備份的情況下,也只好不得不去花時間去改,在沒有事先規劃的情況下最後用了Isnaini的三欄式Nyoba樣板,因為這個樣板的部份是浮動寬度且欄位給的夠多。

當然我可以自己做,先做個草圖,再開始規劃。可是,我已經無法從其中得到樂趣。這是一個致命傷,本來是很喜歡的東西,但現在已無法帶來樂趣,這也是為什麼我想離開接案的工作,也許是現實因素所影響,所以沒有了熱情。但也可說是因為我從其他的事物上得到了另一種樂趣,從閱讀、花精和塔羅牌或繪畫(鬼畫符)或寫字。

總之花了一個晚上的時間,我把板型套上去,沒有做太大的更動,該在的都在,小水滴拿掉了,當初只是為了幫出版社寫一篇文章而養的blog pet,在日本不斷的改良後,雖然好玩的部份變多了,但因為都是flash,每次loading都很慢,我也沒什麼耐心去等所以拿掉它,眼不見為淨,但也把Twitter改為Flash。

總之,我還是很貪心的想把下方多增加幾個欄位,不過目前應該到此為止,不會再去更動它,頂多幾個小的widget會變動一下。

以上,是關於板型變動的說明。

以下,今天在壹陸壹,和雨漣、換日線聊天時的一點點心得,還有一些抄書、碎碎念。

到達壹陸壹的時候,她們已經在店裡了。

聊過板型,聊到電影,聊到書,聊到部落格,聊到網路應用,店裡除了大哥他們三個人就只有我們三個人,感覺起來很安靜,接著聊到我們閱讀的書籍。換日線無法忍受碎碎念的書籍,我也無法理解為什麼許多碎碎念的書籍能夠出版成冊,也許是有一些人透過書寫療癒自己後,在出版社的眼裡覺得這樣的文字有它的市場價值而出版。

世界最出名的碎碎念書籍莫過於《追憶似水年華》,且說普魯斯特是mur mur的始祖,應該會沒有人反對吧?我至今依然停在第三冊的某一頁,然後還有許多讀到一半的書籍。讀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的《擁抱似水年華》會比較輕鬆一些,用幽默的字句來寫作者本人怎麼看普魯斯特和這七大冊的碎碎念大全。大辣似乎沒有打算再翻譯出版《追憶似水年華》的漫畫,實在是太可惜了,當我讀不下書時就會翻這些漫畫來看。換日線覺得這套漫畫的字太多了,但比起普魯斯特先生的字句來說,已經很精簡了。

雨漣和換日線兩人離開壹陸壹後,我留在店裡等偉展下班,讀著艾倫.狄波頓的《哲學的慰藉》。

沒有特別愛好什麼哲學,只是最近讀的一些書裡似乎不斷的提到一些哲學家的名字和思想,如果不去理解,似乎也無法體會書中文字的意思,也不能理解這些幾千年前的希臘哲學家為什麼可以對後世的人有這麼重大的影響。艾倫.狄波頓的文字十分好讀,所以被我拿來當作入門書來讀,於是我從圖書館借了這本《哲學的慰藉》,有趣的是,看到第一頁的目錄上,有人在不同的主題下方寫上不同哲學家的名字,然後另一個借閱者又寫了「好漂亮的字,還以為印在上面」借書是有這種樂趣,不過在公用的書裡加上不相干的眉批似乎不太禮貌。

今天讀到了伊比鳩魯(Epicurus)的單元「缺錢時的慰藉」,當我讀到伊比鳩魯在市中心外成立公社,與朋友過著自給自足的生活時,旁邊坐了兩位中年男子,其中一位大聲的說著:「…要求年薪三百萬的話表示我能為對方賺進更多錢,要求年薪一百萬的話表示我只能幫公司賺三百萬…今天如果我不開公司的話,隨隨便便都能年薪兩三百萬…我要成立公司是想建立一個模式能讓員工有錢賺,我也有錢賺…」接下來讀到第七十一頁:

簡樸的生活並不影響朋友們對地位的看法,因為藉由遠離雅典的價值觀,他們早就不再以物質基礎評斷自己。家徒四壁無需感到困窘,炫耀金銀亦無任何好處;就錢財的意義而言,遠離城市的政經中心和一群朋友共同生活並不要證明什麼。

由於我一邊讀著艾倫.狄波頓寫著伊比鳩魯思想的文字,遇到兩位事業有成的中壯年男子談論他們的事業,他們的話語與書中的文字成了強烈的對比,此時店裡同樣只有三位客人。也許他們想要抽菸,也許因為室內回音很大,也許被他們發現我在偷笑,所以他們端著咖啡到客人較多的店外去了。接著我抄下這段話:

在眾多欲望之中,有些是自然且必要的,有些是自然卻不必要的,也有一些欲望既不是自然也不是必要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過生活的方式,也會依照自己的價值觀去決定這三類需求(欲望)的不同,像有人喜歡喝紅酒,有人喜歡喝咖啡,有的人覺得喝水就很滿足。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留言

  1. "當然我可以自己做,先做個草圖,再開始規劃。可是,我已經無法從其中得到樂趣。這是一個致命傷,本來是很喜歡的東西,但現在已無法帶來樂趣,這也是為什麼我想離開接案的工作,也許是現實因素所影響,所以沒有了熱情。但也可說是因為我從其他的事物上得到了另一種樂趣,從閱讀、花精和塔羅牌或繪畫(鬼畫符)或寫字。"

    因為這段話,我來第一次留言,噗。

    因為,你原來的興趣剛好是我原來的興趣,而你的失去興趣,就這麼恰巧的呼應了我的失去興趣;你的新樂趣,雖然不跟我的100%完全一樣,但其實也差不多了,不過看起來妳的研究時間比較長,我還是入門者。(笑)

    只是想說,原來這世上不是只有我有相似的感覺,感謝妳讓我惶惶不安的內心有了一點點力量。

    請好好享受你的生活,或許有天我們會在壹陸壹擦身而過,因為我也住附近,噗~

    :-)

    回覆刪除
  2. Hello~
    接案市場真的很競爭,祝福你能闖出自己的一片天地^_^

    回覆刪除
  3. hi,我是science.
    不知道用什麼方式打招呼, 嗯只好這樣: 嗨!我是science.
    我稱不上是你的朋友吧, 但是卻感覺當初認識的那個洋洋灑灑可以寫死三千萬煩惱絲的aop,現在卻被現實正在消磨掉你對文字,對心靈探索的熱情........
    還是只因為從頭到尾, 我不是你真實的朋友.

    引用"在眾多欲望之中,有些是自然且必要的,有些是自然卻不必要的,也有一些欲望既不是自然也不是必要的。"
    欲望可以是需求, 我想你是這樣解釋的.
    既然如此又何來需求, 直接就用欲望, 何必再多此一舉的括號.
    我不是要玩文字遊戲喔, 因為在我的字典裡面這兩個字是不同的, 欲望是超越需求的量, 才叫做欲望, 而需求只是基本的, 應該要有的.
    說到這兩個字詞, 讓我想起"當幸福來敲門"裡那父子一段"maybe"和"probably"的對話, 這邊不再詳述...
    我的跳躍性思考模式已經讓我很難把事物複雜化, 所以更不可能用簡單化來解釋我現在看完你這篇文章的莫大衝擊.而文字有一種神秘的力量會對任何人產生任何不同的變化,你掌控了這種力量,你會不知道嗎?.
    如果你相信人有一種心性會對於某種事物產生堅持(固執或者冥頑不靈等同複義詞)的行為,那麼請你回想當初那最深刻的感動是什麼, 那麼現實就可以是虛幻, 虛幻也可以是現實...
    誠如你文章裡的那一段話:"簡樸的生活並不影響朋友們對地位的看法,因為藉由遠離雅典的價值觀,他們早就不再以物質基礎評斷自己。家徒四壁無需感到困窘,炫耀金銀亦無任何好處;就錢財的意義而言,遠離城市的政經中心和一群朋友共同生活並不要證明什麼。"

    我相信你也花了不少時間,去試著相信書(不管是任何種類的書)帶給你的感動和體會.那麼你更應該試著去了解當初作者的時代背景會造成他寫那本書的結果,因為那是他的心靈,而不是你的心靈.

    哲學的目的不是為了讓人變的更聰明,更有思考能力,而是為了讓人的生活過的更好(但是這個目的卻是稍稍遠大的,有點虛幻的).我本身很愛看這類的書,甚至還涉獵過多的宗教學(大部份是佛學),但是我卻找不到一本想要的.因為我心中已經沒有疑惑了,那麼對我來說剩下來的就是揮霍自己當下擁有的時間(就是現在!)去努力去認真生活每一天.
    可笑的是那幾本書對我的幫助卻遠遠小於童話故事對我的影響.最近我重看了"小王子",我還是看的見蛇裡面吞掉的大象,但是已經看不見大象皮膚的質感或是長相.
    不知道哪來聽到的一句:上天是公平的,因為每個人每天都有24個小時.(聽他在xo2$&#...)
    上天是公平的,因為大自然也是公平的,物競天擇的法條永恆不變,人類也無法去改變.

    自認做為你虛幻朋友的science,我.
    誠心的請你回想做當初某些事的初衷,不管是工作,還是愛情,還是人和人之間每一句小心翼翼堆疊起來的言語,還是分秒之間能撼動人心的文字,都會有你賦予的存在意義.這已經包括了不止是過往(前一秒鐘)還是未來(下一秒鐘),會造就現在的你,沒有過往就沒有現在,沒有現在就沒有未來.這些你應該都比我還要早領略到,否則怎麼能寫出動人的文筆.

    我能感覺得到你內涵還是很富有的,在我認識的朋友中(包括你同學,我女友)這麼有思考能力的人根本就沒幾個.我能帶給別人的影響很大,但是我不像你有那麼好文筆,可以流暢形容每一詞句.期待你能豐富你自己,讓我欣賞更好的文章吧!

    Ps:為了怕被人誤會物競天擇的意思,我必須要寫完整: 達爾文: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達爾文簡介網址:http://www.biol.ntnu.edu.tw/NSC/bionetwork/biorelative/darwin.htm)
    Ps2:一直都有看你的部落格,但是這篇衝擊頗大,所以忍不住回了一下,有強硬的語氣請見諒...請原諒我對於真理的固執已經到了冥頑不靈.(冥頑不靈不是這樣用的,我來亂的==)要罵我請用e-mail:pierreyie@hotmail.com(這也是msn)

    回覆刪除
  4. 唉唉~小葉,
    看到你來留言覺得很感動。有時我會覺得自己太矛盾了。
    古代的人沒有自我意識,所以這些哲學家們的理論喚醒人們對於自我的探索及自發的內省。當然,我讀的是翻譯成中文的,這翻譯之中一定有少了些什麼或多了些什麼。我也不渴求再去看古希臘文:p
    不過不知道為什麼,我覺得不是沒有人像伊比鳩魯那麼做的,還是有,他們在鄉間自給自足。很理想化的社群,但日後也一定會出現該出現的問題。
    理想國畢竟只是理想國。最初的感動在哪呢?大概只有文字是還沒有放棄的吧!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請勿匿名留言,待審核後才會出現。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

台灣成立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的重要性

我在2018年6月7日去聽 PChome 的詹宏志董事長的 演講 ,他在演講中提到過去PChome被 DDoS 攻擊的事件。當他知道公司網站受到攻擊時,他不知道該向誰通報,只好藉由他的人脈網來尋求協助,當然也取得協助,並在他的考量下,儘量降低對公司聲譽、消費者權利的風險。 台灣發生過的真實案例 當我聽到這個經驗後,心中一直有個疑問:「當大企業遇到 DDoS 時,有內部資安管理人員全力處理。但若中小企業遇到 DDoS 時,除多功能的資訊服務團隊外,又該如何應對?」  2007年的博客來網站因為金馬影展的售票資料庫因為人為疏失,造成大量個資外洩,但因為當時的《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即現在的個資法)還不是很完善,所以對當時的博客來而言並未有很嚴重的懲罰。 之後隨著網路愈來愈普及,網站因遭受攻擊造成資料外洩的事情愈來愈多,從會員資料庫外洩到癱瘓公司系統甚至導致醫療系統或網站癱瘓。,大家也開始藉由網路媒體教學,當自己的資料外洩,或是私密影像被惡意傳播時,就會先去警局報警備案。 在台灣,因為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權責範圍不同,在沒有成立數位發展部(數位部)前,網路商店發生資料外洩時,可能會先找經濟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在成立數位發展部後,就把所有責任給數位發展部。讓我很感慨的是2023年的 醫指付個資外洩事件 ,就看著衛福部、經濟部、數位部、金管會四個部會互踢皮球,都不認為自己是應該負責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最後由金管會處理。 歐盟GDPR實施後對全球企業的影響 台灣的人權團體長久以來不斷倡議台灣需要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機構,這件事我一直都沒忘,甚至是在討論 《數位中介服務法》 草案時,這部法的草案已經將個人資料保護機構應做的事已規劃至其中。可惜的是因為政治操作,這部法案就被遺忘了。 我在 2022 年開始蒐集全球個資保護與隱私保護的案件及觀察全球人工智慧、個人資料法規發展,我觀察到,台灣與收集的案例的最大不同處在於,與其他國家比較,台灣沒有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單位,自然當其他國家在談資料跨境傳輸協議、人工智慧發展政策與規劃時,台灣沒有對等的單位可以參與討論,也許數位部同時身兼這樣的角色,但就不是前段所提到的「獨立」的權責機關。 歐盟的GDPR自 2018 年 5 月開始實施後,許多國家開始思考擁有資料保護及所有權的重要性而紛紛立法外,GDPR也對全球企業造成很...

2024年的閱讀報告,還有電子閱讀器心得

與往年一樣,在年底或年初分享自己過往一年的閱讀記錄。較以往不同的地方在於,閱讀的媒介變多了。以往我把 Google Playbook定位在讀工作上的報告PDF,所以打開它的機會只有在讀報告的時候,但今年在平板上用 Google Playbook 上閱讀完 《巴別塔學院》 後,決定之後都使用電子閱讀器讀電子書。 目前所有的電子書閱讀器 除工作用的平板電腦被我拿來閱讀小說外,我原本就有一台MooInk、Kindle,今年多採購一台 Kobo 的Libra Colour,希望開啟彩色電子書的開始。買Kobo的電子閱讀器還有另一個原因,Kobo平台上可以購買英文電子書,有時我希望在車程上讀英文書或讀中文書時,不希望身上有太多電子產品,Kobo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所以我在 Kobo 上的第一本英文書是 《WEB 3》 。 所以這些工具的定位是: mooInk:單色,閱讀中文電子書。 Kobo Libra Colour:彩色,閱讀中英文電子書。 平板:用 Google Playbook 閱讀中英文PDF、電子書、電子雜誌,同時有 Readmoo與 Kobo APP。 Kindle:單色,英文電子書,目前已無法使用,但這是當時主管送給大家的禮物,每個人都有一台,開啟我英文電子書的使用經驗,也讓我在去Vanuatu的路上有書可讀。這台對我具紀念意義,所以留著。 但我現在沒有出國開會的機會,也很少去港澳,所以多在通勤時、剪髮時、休息時閱讀電子書。 在使用心得上,每次讀完平板都非常累,PDF的限制也無法在上面做太多記錄,電子書則受限於DRM,所以就算有劃線,也只留下空白。 Kobo的軟體整合做得最好,也可以購買中英文書籍,外出時也不用帶太多機器,如果有 Pocket 的帳號,還可以把網路上的文章存入Pocket,再用Kobo慢慢閱讀。Kobo同時也可以連結 Google Drive、Dropbox,讓使用者閱讀PDF文件,但我自己的感受是不佳,尤其是英文PDF的效果真的不好。另外,我很難把Kobo上的畫線分享出來,只能在自己的閱讀器上瀏覽,相較之下,mooInk 的分享機制做得很不錯。 在經過最近一次更新後,mooInk 的網路連線功能好很多,不像以前在休眠後就得重開機連網路。我現在還是會在 Readmoo 上買書,因為它的閱讀獎勵機制對喜歡閱讀的我是有吸引力的,只要點數足夠,就可以再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