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總要面對的死亡與輪迴(3)

曼陀羅魚
有多少人相信「輪迴轉世」呢?我把文章的題目寫上「輪迴」,其實「輪迴」與「轉世」是不同的,「輪迴」指的是死後靈魂隨生前的行為而受生到相對應的境界;當果報已盡,再轉生到另一界而永無止息,是一種概念;「轉世」比較像是動詞,也就是這個情況中的動作。
生命的存在就是一種緣起,沒有終止的一日,在走過的歲月中總是會在留下一些痕跡在處於同一時空的人心中。在《深河》書中所謂的「轉世」是一種記憶與理念的傳承,如果說轉世者帶有前世的記憶,那麼這些被傳播開來的理念深植在信仰者的心中,不斷的傳送到世人心中,就是一種「轉世」的行為。
書中的大津捨棄神來與美津子在一起,但與美津子分手後,他回到神的懷抱,藉由模仿來體會神的愛;美津子也念念不忘大津的存在,模仿大津的行為去體會自己所缺乏的愛與被愛。書中還有另外的主角,像是童話作家沼田,他認為九官鳥代替他本人的死亡,於是當他到達印度後,也買了一隻九官鳥到保護區放生,以這樣的儀式來釋放自己對於動物的情感;木口在恆河旁誦經,為了超渡他的戰友和戰爭時的敵人,我想更多的成份也是為了自己心靈上的平靜。
大津、美津子、磯邊、沼成、木口這五個人在當時的時空裡都在找尋神的存在,如果像大津說的「神」就是「愛」,那麼這五個人都藉由一種模仿或追尋的儀式來找尋愛:夫妻、友情、對動物的愛情。
復仇、憎恨不只存在於政治世界,即使在宗教世界也一樣。這個世界只要有團體就會有對立、鬥爭,來貶抑對方的謀略。~大津物語,P.249
這一段是出現在磯邊獨自在恆河邊醉酒且疑惑著為何自己找不到妻子時,他聽見岸邊印度教徒與錫克教徒發生紛爭的聲音時的想法。這個想法相信也出現在每個人的心中,奇異的是,各個宗教都是勸人向善的,都是倡導和平的,甚至在理念上都有共通點,但只要成為團體產生影響力後,或是兩個團體為了教義上的解讀或理念不同時,就會互相仇恨,甚至殺戮。
人,比起愛,更因憎恨而結合。人因有共同的敵人而結合在一起。長久以來,任何國家、任何宗教都如此延續下來。~轉世,P.259
這次不拿書中的句子,我拿大學時修讀宗教課程裡關於伊斯蘭教的講義內容。我們都知道伊斯蘭教稱神為阿拉(Allah),Allah是「那個神」的意思。在伊斯蘭教裡的有所謂的六信五功是作為穆斯林的基本條件。「六信」是他們的六大信仰分別是:信真主、信天仙(使)、信經典、信先知、信後世、信命運。在伊斯蘭教中,真主曾派315位先知,其中最有名的六大先知分別為:阿丹、努海、易卜拉欣、穆薩、爾撒和穆罕默德,除了穆罕默德外的五位先知,其實就是聖經中的亞當、挪亞、亞伯拉罕、摩西、耶穌,在伊斯蘭教中,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先知,也是最偉大的先知,是至聖;而「信後世」則是指相信死後復活及末日審判。
在伊斯蘭教創始初期,穆罕默德因為公開號召信仰唯一的神阿拉,反對多神崇拜,所以被貴族迫害,與信徒一起遷移至麥地那,之後建立政教合一的制度,「哈里發」是伊斯蘭教宗教領袖的尊稱。在穆罕默德逝世後的四十年,每十年都有一位哈里發,但在第四任哈里發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之後,伊斯蘭教又分為什葉派和遜尼派,就我所知的是,這些教派還有很多派別,終年爭戰不已。
這是我所不解的,在中國的歷史上雖然都有佛教傳入中國後的改變與道教興起後,各自興衰的時期,但好像除了文化大革命時期外,還不至於終年征戰(當然也可能是一種表面上看不到的戰爭),也許是因為地域、國情及民族天性的不同,以宗教為名的戰爭似乎也少於西方歐洲國家一些。

圖片是藝術治療課程中所繪的曼陀羅魚,好像也是左手畫的,當天畫的第二張曼陀羅。偉展說好像人腦,還蠻像的。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

從開放式電子紙閱讀器的需求來談資料可攜與互通性

這個炎熱的周末,我沒有外出,而是在家中閱讀。「閱讀」在日常生活中很重要,不管是讀社群媒體的文字或是書籍裡的文字,我是一個貪讀的人。然而就像個體經濟學裡的公式,欲望無窮,卻受限於(Subject to)空間大小,我不得不縮減藏書的空間,曾一度堅持只有商管書籍才買電子書,才能擁有更多擺放文學或小說書籍的空間。但在通勤、旅途中,還是希望有一本可以滋潤心靈、滿足想像空間的書籍可以度過極度乏味,且蜷縮在經濟艙無法伸展的四肢,或躺在醫院蒼白充斥著苦難人生氣味的病榻上,能因為作者的文字而使思緒不受現實限制而飛舞在另一個世界中,不是被吞沒在黑暗狹窄的機艙座位或藥水味的病房,又或是日復一日無起伏的日常生活中。小小的電子閱讀器裡的書櫃是心靈的另一個寄託,於是我在電子出版平台上買了吳爾芙的《論自我與寫作》、《自己的房間》,去年在病床上讀了《「我反對!」不恐龍大法官RBG第一手珍貴訪談錄 》引起護理師們的好奇,問我為什麼不滑手機而是一直在讀電子書。 我的第一台電子閱讀器是 Amazon Kindle,是當時的上司送給工作單位每個員工的禮物。那陣子我準備出發去柏林,我收到了閱讀器實在開心不已。當時已在考慮採購電子閱讀器,但在各家閱讀器間糾結,受限於各家閱讀平台與閱讀器及預算限制,我必須精打細算。由於自己已經有平板,所以覺得平板電腦暫時就夠了,所以一直沒有動手採購,直到上司把閱讀器放到我手中,才知道使用電子閱讀器實在太愉快,沒有被干擾、就是專心的閱讀,享受作者的文字。第二台是 Readmoo的第一代MookInk,Kindle當時只能閱讀英文書籍,我還是習慣讀中文,閱讀中文的速度比較快,也更容易產出心得,所以我還是購買中文電子閱讀器。我常在登機坐定可以開啟電子產品後,就開起閱讀器閱讀,它成了我的行動書櫃。近期也買了Kobo的彩色電子閱讀器,主要的原因在於,我可以在Kobo的平台上買到我需要的外文書籍,我不需要把中英文書籍分兩個閱讀器,而Kobo的軟體介面整合的不差,例如有些文章可以暫存到Pocket裡,我可以在通勤時閱讀短文。 電子書還是有電子書的限制,因為不同不台的閱讀器並不互相支援,所以我在 Google Playbook 購買的電子書,無法輸出至 MooInk、Kindle、Kobo 的電子閱讀器中,我在博客來、Google Playbook購買的電子書,也只能使用平板閱讀。在電子書還沒...

各國政府在談資料跨境傳輸時,台灣需要什麼?

保護個人資料可能是各行各業的一個重要議題,不止增加了企業的資安相關成本也增加了法遵成本。尤其是需要跨國傳輸(個人)資料的企業,除了要配合各國的資料保護法(規範、規則)外,也要擔心資料外洩事件後續的成本,還有許多額外的行政手續。許多國家已經感受到資料流動的重要性,也紛紛的透過數位經濟協議、各種雙邊或多邊協議,來減輕企業跨境傳輸資料時的相關成本,以促進(數位)經濟發展,例如2018年時,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已簽署「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United States, Mexico, and Canada Agreement),讓這三個國家的企業可以在北美境內自由傳輸資料。 2019年由日本前首安倍晉三在世界經濟論壇和2019年的G20大阪峰會中提出提出「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簡稱DFFT),其核心概念是「基於信任的資料流通」。這樣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彼此信任的跨境資料傳輸,促進資料自由流動,同時確保對隱私、安全和智慧財產權之信任。 在2019年G20大阪峰會時就已談出了DFFT的發展概念,2021年時已擬定發展的藍圖。當時也討論了所謂的資料在地化、資料主權等議題,並且也有著「資料的連結與使用是可提升生產力的重要因素,限制跨境資料流動,會是國際貿易體系的沉重成本之一,且資料在地化的要求可能會提高企業的生產與法遵成本」之共識。 到了2023年,因當時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UN IGF)在日本京都舉辦、及G7日本廣島峰會的緣故,DFFT的概念再次被提出,且被熱烈討論著。G7廣島峰會裡則是建立了夥伴關係機制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for Partnership,IAP),並由OECD擔任協調的單位,來建立所謂的IAP;日本的JICA(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也在UN IGF 中提出執行 DFFT 之相關倡議。 如果有興趣進一步了解DFFT,可以閱讀: Digital Agency, 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 (DFFT) , World Economist Forum, 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 (DFFT): Paths towards Free and Trusted Data Flows 網路上的資料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