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存在就是一種緣起,沒有終止的一日,在走過的歲月中總是會在留下一些痕跡在處於同一時空的人心中。在《深河》書中所謂的「轉世」是一種記憶與理念的傳承,如果說轉世者帶有前世的記憶,那麼這些被傳播開來的理念深植在信仰者的心中,不斷的傳送到世人心中,就是一種「轉世」的行為。
書中的大津捨棄神來與美津子在一起,但與美津子分手後,他回到神的懷抱,藉由模仿來體會神的愛;美津子也念念不忘大津的存在,模仿大津的行為去體會自己所缺乏的愛與被愛。書中還有另外的主角,像是童話作家沼田,他認為九官鳥代替他本人的死亡,於是當他到達印度後,也買了一隻九官鳥到保護區放生,以這樣的儀式來釋放自己對於動物的情感;木口在恆河旁誦經,為了超渡他的戰友和戰爭時的敵人,我想更多的成份也是為了自己心靈上的平靜。
大津、美津子、磯邊、沼成、木口這五個人在當時的時空裡都在找尋神的存在,如果像大津說的「神」就是「愛」,那麼這五個人都藉由一種模仿或追尋的儀式來找尋愛:夫妻、友情、對動物的愛情。
在伊斯蘭教創始初期,穆罕默德因為公開號召信仰唯一的神阿拉,反對多神崇拜,所以被貴族迫害,與信徒一起遷移至麥地那,之後建立政教合一的制度,「哈里發」是伊斯蘭教宗教領袖的尊稱。在穆罕默德逝世後的四十年,每十年都有一位哈里發,但在第四任哈里發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之後,伊斯蘭教又分為什葉派和遜尼派,就我所知的是,這些教派還有很多派別,終年爭戰不已。
這是我所不解的,在中國的歷史上雖然都有佛教傳入中國後的改變與道教興起後,各自興衰的時期,但好像除了文化大革命時期外,還不至於終年征戰(當然也可能是一種表面上看不到的戰爭),也許是因為地域、國情及民族天性的不同,以宗教為名的戰爭似乎也少於西方歐洲國家一些。
圖片是藝術治療課程中所繪的曼陀羅魚,好像也是左手畫的,當天畫的第二張曼陀羅。偉展說好像人腦,還蠻像的。
大津、美津子、磯邊、沼成、木口這五個人在當時的時空裡都在找尋神的存在,如果像大津說的「神」就是「愛」,那麼這五個人都藉由一種模仿或追尋的儀式來找尋愛:夫妻、友情、對動物的愛情。
復仇、憎恨不只存在於政治世界,即使在宗教世界也一樣。這個世界只要有團體就會有對立、鬥爭,來貶抑對方的謀略。~大津物語,P.249這一段是出現在磯邊獨自在恆河邊醉酒且疑惑著為何自己找不到妻子時,他聽見岸邊印度教徒與錫克教徒發生紛爭的聲音時的想法。這個想法相信也出現在每個人的心中,奇異的是,各個宗教都是勸人向善的,都是倡導和平的,甚至在理念上都有共通點,但只要成為團體產生影響力後,或是兩個團體為了教義上的解讀或理念不同時,就會互相仇恨,甚至殺戮。
人,比起愛,更因憎恨而結合。人因有共同的敵人而結合在一起。長久以來,任何國家、任何宗教都如此延續下來。~轉世,P.259這次不拿書中的句子,我拿大學時修讀宗教課程裡關於伊斯蘭教的講義內容。我們都知道伊斯蘭教稱神為阿拉(Allah),Allah是「那個神」的意思。在伊斯蘭教裡的有所謂的六信五功是作為穆斯林的基本條件。「六信」是他們的六大信仰分別是:信真主、信天仙(使)、信經典、信先知、信後世、信命運。在伊斯蘭教中,真主曾派315位先知,其中最有名的六大先知分別為:阿丹、努海、易卜拉欣、穆薩、爾撒和穆罕默德,除了穆罕默德外的五位先知,其實就是聖經中的亞當、挪亞、亞伯拉罕、摩西、耶穌,在伊斯蘭教中,穆罕默德是最後一位先知,也是最偉大的先知,是至聖;而「信後世」則是指相信死後復活及末日審判。
在伊斯蘭教創始初期,穆罕默德因為公開號召信仰唯一的神阿拉,反對多神崇拜,所以被貴族迫害,與信徒一起遷移至麥地那,之後建立政教合一的制度,「哈里發」是伊斯蘭教宗教領袖的尊稱。在穆罕默德逝世後的四十年,每十年都有一位哈里發,但在第四任哈里發阿里.伊本.艾比.塔里卜之後,伊斯蘭教又分為什葉派和遜尼派,就我所知的是,這些教派還有很多派別,終年爭戰不已。
這是我所不解的,在中國的歷史上雖然都有佛教傳入中國後的改變與道教興起後,各自興衰的時期,但好像除了文化大革命時期外,還不至於終年征戰(當然也可能是一種表面上看不到的戰爭),也許是因為地域、國情及民族天性的不同,以宗教為名的戰爭似乎也少於西方歐洲國家一些。
圖片是藝術治療課程中所繪的曼陀羅魚,好像也是左手畫的,當天畫的第二張曼陀羅。偉展說好像人腦,還蠻像的。
留言
發佈留言
請勿匿名留言,待審核後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