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抄書]無有歌

Seer忘了是大二還是大三,我修了一門課叫「世界宗教及其對話」,一般學生除非對宗教有興趣,不然是不會修這門課,畢竟這門課的老師是傳說中的大刀,而這代的年輕人對於宗教信仰的觀念也愈來愈薄弱。我雖然沒有特別的信仰,總之,還是修了。
這門課讓我印象最深的是講到印度的宗教,因為時間有限,所以講師只能簡單的把重點講過,學生自己再看講義。整學期的課我只保留三本講義,分別是印度宗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當老師在上印度的宗教時,講到了吠陀(Veda)的思想,其中的無有歌(nasada-asiya sukta)讓我印象深刻。
先解釋一些字詞:
  1. 吠陀(Veda)是梵文,是印度最古老的聖典,是古印度波羅門教根本聖典的總稱,原意為知識,也就是婆羅門教基本文獻的神聖知識寶庫,是與祭祀儀式有密切關聯的宗教文獻。原有三種:梨俱吠陀(Rg-veda)、沙摩吠陀(Sama-veda)、夜柔吠陀(Yajur-veda),此三者稱為三明、三吠陀、三韋陀論、三部舊典,再加上阿闥婆吠陀(Atharva-veda)就是四吠陀。
  2. 梨俱吠陀(Rg-veda):譯為讚通明論、作明實說。是有關讚歌(rc)之吠陀,是世界最古老的聖典,約完成於西元前1,400年至西元前1,000年,共有10卷,讚歌1,017篇(加補遺歌11篇則為1,028篇),10,580首頌。太古時期,雅利安人移居印度五河地方,崇拜自然神,集結這些讚歌,就是梨俱吠陀(Rg-veda),也是四吠陀的根本,之後變成勸請僧(hotr,請神官)的祭典書。

在梨俱吠陀卷十中的哲學讚歌有六篇,無有歌(nasada-asiya sukta)是其中之一,它的意思是宇宙之初只是一片無差別的混沌,只有虛空所包的「太一」(Ekam),它由自身的「熱力」(tapas)產「生意」(manas)的種子,因而展現生機和「欲愛」(kama)。從胎兒受孕的過程來觀察宇宙生成,「由欲愛而發展出宇宙萬有」也就是後世佛教所說的十二因緣,十二種因緣生起之意即構成有情生存的十二個條件:無明(avidya)、行(samskara)、識(vijnana)、名色(nama-rupa)、六處(sad-ayatana)、觸(sparsa)、受(vedana)、愛(trsna)、取(upadana)、有(bhava)、生(jati)、老死(jara-marana)。
這都不好懂,但如果有在讀心經的人可能可以稍微聯想一下,心經中有提到五蘊分別為:色、受、想、行、識,有一段是這樣的:
…是故空中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圖說
以下讚歌的歌詞,手中只有英文和中文的對照,有興趣者可以配合上面這張圖繼續讀下去:
  1. At first was neither Being nor Nonbeing. There was not air nor yet sky beyond. What was rapping? Where? In whose protection? Was Water there, unfathomable deep?其初無無(asat)亦無有(sat),無空界亦無其上之天界。有何覆蓋之耶?蓋於何處耶?誰擁護之?彼水何在?無底之深水何在?(水:人對生命根源的想像)
  2. There was no death then, nor yet dethlessness; of night or day there was not any sign. The One breathed without breath by its own impulse. Other than that was nothing at all.其時無死亦無不死(混沌之中),無畫與夜。獨一之彼(Tad ekam),無氣息而自呼吸,彼外曾無何物。
  3. Darkness was there, all wrapped around by darkness, and all was Water indiscriminate. Then that which was hidden by Void, that One, emerging, stirring, through power of Ardor, came to be.唯有黑暗耳!一切為黑暗(無知)所掩,成無光之波動界。彼虛空所包之原子:偉大之熱力生出彼一。
  4. In the begging Love arose, which was primal germ cell of mind. The Seers, searching in their hearts with wisdom, discovered that connection of Being in Nonbeing.展開而出欲愛(kama),此乃心識(manas)之胚胎、原始之種子。此是聖者等依其洞見,索於心所發現之有無之連鎖。
  5. A crosswise line cut Being from Nonbeing. What was described above it, what below? Bearers of seed there were and mighty forces, thrust from below and forward move above.彼等之繩尺延展開,在上者何?在下者何?射精者(含種者,指有生命原始胚胎)存,張開者(保勢力者,孕育生命)存,自在力(自性-不動)在下,衝動力(力用-動)在上。
  6. Who really knows? Who can presume to tell it? Whence was it born? Whence issued this creation? Even the Gods came after its emergence. Then who can tell from whence it came to be?誰實知之?今誰得說明之?彼由何處生出(ajata)?這造化來自何處?諸神遲於世界而生,誰知其何處生?
  7. That out of which creation has arisen, whether it held it firm or it did not, He who surveys it in the highest heaven, He surly knows – or maybe He does not!彼,此世界由來之源,果造作之耶?抑未造作耶?惟在最高天監視者知之,或亦未知之乎!
英文是由Raimundo Panikkar教授所翻譯的,中文大概是台上的講師翻的吧?只記得後來他好像也沒再淡江開課了。
就算加上了中文,畢業了這麼多年我也只能了解前兩段的意義,其實前三段說的是太一,也就是原始狀態,之後的四段只能藉由當時的筆記去了解。簡單的去看,其實可以看作是男女交歡而精卵受孕的過程,每個人都是一個小宇宙;再擴大來看,在這西元前一千多年的思想裡,已經可以描寫出胎兒在母體內形成的過程,更以這樣的過程比喻成宇宙生成的過成,也就是生命的存在是因為本身渴望存在,整個世界都是由欲望成的,生命的選擇,同時,在這古老的讚歌裡也看到了他們對於眾神的觀念是:「眾神是在世界生成之後才出現,在之上還有一個最高天監視者,也就是還有一個最高的神。」
最能引起我產生共鳴的是最初的那一句:At first was neither Being nor Nonbeing.中文譯為「其初無無亦無有」,這裡的Being指的是生命的存在。我一直覺得「存在」是一個很奇妙的動詞,因為,「無」不代表不存在,「有」也不代表存在。我們的認知裡,知道的被稱為「是存在的」;不知道的就被稱為不存在;但不知道不等於不存在,且,人類總是選擇性的去認知這個世界。比方說A認識B,所以B對A而言是存在的;A不認識C,所以C對A而言是不存在的;然而C和B是朋友,所以對B而言,A和C是存在的;C也許曾聽過B談論A這個人,所以對C而言雖然不認識A,但C知道A的存在;對整體世界而言,A、B、C三個人是同時存在的,但有一天,B過世了,B變成了過去式,變成「存在過」。
人類依賴感官來認識世界,因為有視覺(眼)、聽覺(耳)、嗅覺(鼻)、味覺(舌)、觸覺(身)等五感而建立起對世界的認知(意),也因為欲念的產生,想要更多的感覺去認識或是去建構所謂的自己的世界,或是為了自身的滿足、認同感的需求又或是渴望身份地位,而去擴大對世界的探索。但在佛教的理念裡,欲望也是帶來痛苦的來源。在佛經的說法裡,因為有欲望所以會出現業,業的行成會不斷的循環、輪迴,出現煩惱,甚至是一種惡性循環,所以才會要人修行,也才會提醒所謂的五蘊皆空,一切都是空、不實的。
不同於藥師經文中的語句較像是如果人要達到什麼的話就要去修行、去供奉藥師佛和以五色線編織十二藥叉的名字以求延年益壽,心經比較像是個人的修行,追求一種對於空的體認,像是無有歌中的「其初無無亦無有」,當一個人對於「有無」看的沒那麼重時,似乎也就能進入到另一個階段裡。
回到無有歌裡,自己是覺得一個人在這個人世裡就是一種修行,歌中不是說了,透過自生的熱力產生意的種子,這個熱力也可以把它作為是一種修行的過程而意識到自己的存在或是這個世界的存在。

右上角這張牌叫Seer,我叫它先知牌,也就是經由修練苦行後所達到的一個地位,具有權力及引導他人的一張牌。在我讀無有歌第三和第四段時,腦海裡浮現的就是這張牌。
不知道要看哪些書才能更深入的去了解這樣一個古老宗教的思想?而又不會太怪力亂神或是太吹捧某個教派或是哪個代表人物。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

在 2024 年結束前,我想聊聊生成式 AI 應用的影響

大約在 2023年初,因為 ChatGPT 出現,在當時提供我非常大的幫助,雖然那時的 GPT 反應不快,精準度約 80%,但比靠自己有限的英文聽力與對法律文字的理解能力,它提供的協助比當時的 Google Translate 還多,雖然我還是得周末加班處理,別人連假出去玩,我只能在家裡翻譯錄音及重新撰寫文章,但隱約已有不安的感覺:「身為研究人員,依賴這些工具後,我存在的價值在哪裡?」 在工作裡,生成式 AI 協助我翻譯、校正文字、重組文句、擬問卷題目。當我撰寫好一篇內容後,它可以幫我檢查別字(我很容易有別字)、贅字,或是它會協助挑出一般人不易理解的字句,並提供建議,而我會參考它的建議,再調整文章內的字句。它相當於一個輔助的編輯,在我把文章交給編輯前,先調整文章內容,提高可讀性。有時我請它翻譯文章,裡面有我無法理解的句子或字詞,就會請它解釋到我能以白話理解、表達為止。 隨著使用它的頻率增加,我也去聽關於學術倫理與人工智慧的演講。台上的講者提到一位博士班學生一直寫不出論文,在無法延長修業年限的情況下,使用 ChatGPT「編」出一本乍看之下很真實的著作。當時的 GPT 沒有 4o 有多種功能,但正經八百的與人說瞎話的功能已經令人刮目相看。當這本論文到達指導教授的手上,有經驗的教授第一眼就看參考文獻,馬上被教授抓到破綻--參考文獻的中作者根本沒有出版那篇論文。當時已經有預防論文抄襲的判讀系統,避免學生抄襲,但也曾經因為對非英語母語寫作者的寫作方式而誤判的案例。教授給這位博士班學生一個機會重新撰寫他的畢業論文,但最後,這位博士生仍然無法產出論文,除浪費時間外,在學術倫理評價上也被留下污點。 因為這件事,我如果在撰寫文章時有使用 AI 工具輔助,我多會在文末註明,該篇文章是與哪一個 AI 合作產出,我也會讓主管與同事知道,我使用 AI 在工作文件中提供哪些協助,這已成為我個人的習慣。 隨著可以應用的工具愈來愈多,我也看到許多文章、報告裡都出現 AI 工具的痕跡,有時使用者以為其他人看不出來,但這些痕跡很明顯,如果作者能自我揭露,是一件很好的事。當然現在沒有任何規定、規範要求撰寫者這麼做,但聽同事說國外的期刊已經要求作者自我揭露,我想國內應該也會有相關的要求。 在台灣,政府也提供使用生成式AI的參考指引。台灣行政院在 2023 年 8 月底公布由國科會擬定的「 行政院及所屬機...

2023年的最後一天

這張照片的主角是經歷台灣史上最熱夏天和被紅蜘蛛催殘後又重新長出的傑克林觀音蓮 (Alocasia jacklin),下方還有一些被酷暑折磨後的水晶花燭葉子,因為還有很多綠色的部份可以行光合作用,就留著沒有剪掉。 其實一年的最後一天和每天無異,年輕時瘋過跨年活動,到後來覺得每天醒來都是新的一天,每天醒來也都是一樣的行程,也沒有什麼值得慶祝的,平常心過好每一天最好。因為今年對我來說還是有些值得自己記錄下來,所以還是來回顧一下 2023 年好了,把本來想寫成很多篇的東西都濃縮在一篇裡。 身體健康很重要,要遠離負能量的人 在 2023 年初看電視吃核果時咬崩了一顆牙,似乎就開啟我一整年的醫療之旅,牙科、眼科、家醫科,因為中了一次新冠,發燒、全身疼痛的感覺讓人只能躺平,沒想到在年底追打新冠 XBB 疫苗時又發燒到 39 度,全身痛到只能躺著祈求自己趕快睡著,睡著就不痛了。 年中時的手術讓我決定遠離那些造成我身心嚴重受創的人事物,讓睡眠從 3 至 4 個小時增加到 5 到 6個小時,我曾經在某段時間裡一天只睡 2 個小時,這是傷害身體和心理的原因。不要小看睡眠的重要性,沒睡飽也會影響情緒,更進一步影響心理健康。曾在一本書上讀到這段話:「男人睡 6 個小時,女人睡 7 個小時,蠢人睡 8 個小時。」這句話影響我的程度很大,但我畢竟是個凡人,不是亞歷山大大帝,也不是拿破崙,我很需要睡眠修復身體。 除非自己的心理能量強大,遠離一天到晚帶著負能量的人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遠離那種動不動白頭宮女話當年的人、天天抱怨自己懷才不遇的人、這世界上只有自己最好,其他人都很爛的人、一天到晚說別人壞話見不得別人好的人⋯一定要遠離四處亂傾倒負能量的人。這些人把垃圾丟給聆聽者後,神清氣爽的離開了。不要小看負能量的影響,它會影響一個人總是負面看事情,這些人不懂自尊、自愛和自信,所以藉由傷害別人來突顯自己的美好。 當我挨了刀,躺在病床上嘔吐時驚覺得這些人蠻爛的,他們不花錢就殘害非專業聆聽者,還自以為是受害人,和討厭的紅蜘蛛一樣。 時時提醒自己,不要成為和紅蜘蛛一樣的人。 植物與害蟲的啟發 我有一些觀葉、塊根植物,但在我休養的 2 個星期裡,它們遇到台灣歷史上最熱的一年,而 紅蜘蛛(葉蟎) 也趁著我無暇也無力照顧時,自植物身上吸取養份並不斷繁殖,如同前所述那些不斷散播負能量的人一樣,於是一些處於幼苗階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