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茶包咖啡試驗

EYE 2 EYE鐵盒

在家宅了三四年,上班後讓我困擾的,就是飲料的問題。吃的東西還好,帶便當就可以解決,可是飲料,我承認被壹陸壹給養壞了。

每次到外面,有可能的話會自己帶水,家裡的水衛生又便宜,鮮少會進便利商店買飲料,因為會呆在冰櫃前不知道要挑什麼,最後可能只是買瓶裝水。在沒有壹陸壹前,會選擇罐裝咖啡,那也算是不錯的選擇,但在習慣午後自己手沖單品或是到壹陸壹喝咖啡後,喝咖啡就變成了一天中十分重要的事。

在家手沖單品還可以和家人一起喝,在壹陸壹是和大哥他們及客人,還有戶外的天氣一起喝咖啡,在公司當然也可以和同事一起喝,不過我這個人實在是懶,要我帶豆子、磨豆機、濾杯、濾紙、手沖壺(我用花茶壺手沖)去,真的是很麻煩,變成公司一組、家裡一組,我是一定要在家裡沖單品給老爸喝的,有益健康。再加上,雖然目前公司的位置還蠻空的,但看到其他同事們的桌上都堆了很多文件,我也不好意思把桌子變成吧台吧?煩惱了幾個星期,也喝不慣美式咖啡,不少人都是人手一杯City Coffee,但要我站在小七的櫃台前說:「熱拿鐵」…真的很難說出口。

前幾天去壹陸壹,大哥說把豆子磨一磨,用茶包袋裝著,再拿個拉鏈袋裝起來,帶去公司沖就好了,何必想那麼多。這讓我有點吃驚,因為這已經變成先磨豆子,而不是現喝現磨,因為我習慣在下午喝,就變成早上出門前把豆子磨好,裝好再帶出門。磨好的豆子非常容易吸收雜味,所以要如何避免讓咖啡粉變成除臭劑就是一個很大的問題。想了幾天,我也買了一瓶即溶咖啡放在公司,不過因為之前有半磅豆子還沒喝完,而且出油了,所以就拿它們來試驗。

家裡還有不少拉鏈袋可用,除了拉鏈袋外,原本要賣掉的ppaper和FILIP PAGOWSKI 合作的EYE 2 EYE鐵盒就成了最好用的保鮮盒,而且一次可以放兩個。茶包袋則是去50元商店買,大小約9.5*7.0公分,可以放入3g的細碎馬黛茶葉。

豆子的量、水溫和沖煮的時間,都還在摸索,前天第一次試著這麼做,舀了三匙豆子,分裝成兩袋,早上和下午各一袋,但是這樣的粉量太多,水沖下去後,咖啡粉會滿出來,而且會滿口咖啡渣。星期三則是同樣三匙豆子磨成粉分裝成三袋,其中一袋給老爸下午外出前可以自己沖來喝,另外兩袋則是早餐在家裡喝掉和下午午休後喝。這次就比較成功了,咖啡粉沒有湧出茶包袋,但因為水溫和沖煮的時間沒有控制好,所以還是有雜味在裡面。

由於公司的水是飲水機的水,溫度不像手沖可以控制,也因為直接放在出水口沖,所以水流的粗細也是無法控制的。第一天時,我像泡茶一樣先把馬克杯放了熱水後再放咖啡包,大約三分鐘後拿起來,味道稍淡,水溫約96度左右,之後我好奇的把這個已沖過一次的咖啡包再沖一次,放了約五分鐘,因為粉量很多,所以還有點咖啡的味道,但雜味還不少。第二天時,我看飲水機的溫度顯示在100度,這回是把咖啡放在杯裡,用熱水去沖它,然後放了五分鐘:

容顏: [coffee]今天的咖啡泡了五分鐘.水溫是100度,雜味出來了。
小柯:@容顏 :手沖水溫大概九十左右就夠了
容顏:@小柯:我在辦公室裡.沒有手沖壺.用的是飲水機的水直接沖裝在茶包裡的咖啡粉XD
James:@容顏[咖啡] 能不能考慮用沖茶器,效果還是比熱湯直沖好不少?
容顏:@小柯: 有那種專門的掛耳包濾袋.但問題是不在辦公室裡放磨豆機和豆子,所以要早上先磨好再放茶袋裡,下午才喝:) 早上喝另一半 ...
小柯:@容顏:我這兩天用的也是類似的方法,不過是歐舍的掛耳包,如果在辦公室看妳要不要多準備ㄧ個杯子,先把飲水機熱水裝起來,再沖
豬老大: @容顏你可以試試看用紙杯裝水,把杯口壓扁,手沖倒水時比較好控制水量,會比直接在飲水機沖好一點
由於我下午一邊在想BASE要怎麼用,又一邊用功能有限的Excel統計關鍵字,所以一邊想,一邊twitter的後果就是:
容顏: 差點把磨豆機key成磨頭機XD
其實有想過使用濾壓壺,也就是一般的沖茶器,但是如果沒將咖啡渣清乾淨,下次再煮的味道會很恐怖;也想過帶個什麼去倒熱水…紙杯不是沒考慮過,不過紙杯有種味道,而且,內層有蠟,熱水下去會可能會帶有蠟的味道…我是個又懶又龜毛的人,但是星期三下午的結果已經達到60%了,勉強可以接受的程度,已經不是我專科時期的毒龍湯,所以,目前用的是最簡單的方法,要達到在家手沖的效果還是有一段距離。

至於為什麼不用耳掛式的咖啡包?一來是不便宜,二來是沖出來的味道非常淡。有請教過大哥要怎麼沖耳掛式咖啡包,他拿了個耳掛式的濾紙給我們看,他說,要用很細的水流去沖煮咖啡,再解釋一次手沖咖啡的原理;至於已經磨成粉,包裝成一包的那種,他覺得已經沒有味道了。

這個實驗還會繼續下去,不過,在這半磅豆子用完後,還有半磅花神要喝掉,花神如果這麼沖就太浪費了。對了,用這個方法最重要的,是杯子不要用有顏色的,一定要白色的,就像泡茶一樣,才看得出來咖啡的顏色,還有,大哥說咖啡包不要放在水裡太久,上下晃個兩下就好拿起來了,不然咖啡因會太重-這是事實,我下午精神非常的好,但也一直跑廁所。


  • 圖片就是EYE 2 EYE鐵盒,很有質感,幸好沒有賣掉,現在一打開盒子就有濃濃的咖啡香。
  • 咖啡粉照片,想到時再補上。
  • 千萬不要先把咖啡粉磨好,要喝的當天早上再磨,儘量縮短磨成粉與沖煮的時間,不然會有愈來愈多的雜味。曾經有個客人向大哥買了大概兩磅的豆子後請別家店磨成粉,每次磨三分之一,之後覺得味道不對,帶著沒開的一磅和還未磨成粉的三分之一磅豆子,去向大哥反應。大哥在了解情況後,和氣的說:「我把錢退給妳,豆子也拿回來,也請妳以後不要跟我買豆子。」客人大概覺得很不好意思,堅持只想知道要怎麼避免味道走樣,也不想退錢,於是在大哥解釋為什麼不要先磨成粉後,客人帶著這些豆子離開了,大哥說,這個客人應該會去買磨豆機。磨豆機絕對是值得投資的,我是有兩台磨豆機,分別是常見的手搖式郵筒和百靈電動磨豆機,我喜歡用手搖式的磨豆子,比較香、粉也不會太細。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Tags: ,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

從開放式電子紙閱讀器的需求來談資料可攜與互通性

這個炎熱的周末,我沒有外出,而是在家中閱讀。「閱讀」在日常生活中很重要,不管是讀社群媒體的文字或是書籍裡的文字,我是一個貪讀的人。然而就像個體經濟學裡的公式,欲望無窮,卻受限於(Subject to)空間大小,我不得不縮減藏書的空間,曾一度堅持只有商管書籍才買電子書,才能擁有更多擺放文學或小說書籍的空間。但在通勤、旅途中,還是希望有一本可以滋潤心靈、滿足想像空間的書籍可以度過極度乏味,且蜷縮在經濟艙無法伸展的四肢,或躺在醫院蒼白充斥著苦難人生氣味的病榻上,能因為作者的文字而使思緒不受現實限制而飛舞在另一個世界中,不是被吞沒在黑暗狹窄的機艙座位或藥水味的病房,又或是日復一日無起伏的日常生活中。小小的電子閱讀器裡的書櫃是心靈的另一個寄託,於是我在電子出版平台上買了吳爾芙的《論自我與寫作》、《自己的房間》,去年在病床上讀了《「我反對!」不恐龍大法官RBG第一手珍貴訪談錄 》引起護理師們的好奇,問我為什麼不滑手機而是一直在讀電子書。 我的第一台電子閱讀器是 Amazon Kindle,是當時的上司送給工作單位每個員工的禮物。那陣子我準備出發去柏林,我收到了閱讀器實在開心不已。當時已在考慮採購電子閱讀器,但在各家閱讀器間糾結,受限於各家閱讀平台與閱讀器及預算限制,我必須精打細算。由於自己已經有平板,所以覺得平板電腦暫時就夠了,所以一直沒有動手採購,直到上司把閱讀器放到我手中,才知道使用電子閱讀器實在太愉快,沒有被干擾、就是專心的閱讀,享受作者的文字。第二台是 Readmoo的第一代MookInk,Kindle當時只能閱讀英文書籍,我還是習慣讀中文,閱讀中文的速度比較快,也更容易產出心得,所以我還是購買中文電子閱讀器。我常在登機坐定可以開啟電子產品後,就開起閱讀器閱讀,它成了我的行動書櫃。近期也買了Kobo的彩色電子閱讀器,主要的原因在於,我可以在Kobo的平台上買到我需要的外文書籍,我不需要把中英文書籍分兩個閱讀器,而Kobo的軟體介面整合的不差,例如有些文章可以暫存到Pocket裡,我可以在通勤時閱讀短文。 電子書還是有電子書的限制,因為不同不台的閱讀器並不互相支援,所以我在 Google Playbook 購買的電子書,無法輸出至 MooInk、Kindle、Kobo 的電子閱讀器中,我在博客來、Google Playbook購買的電子書,也只能使用平板閱讀。在電子書還沒...

面對平台隱私變革:使用者的角色轉變與應對之道

在 X (原 Twitter)這個曾經是自由言論的社群媒體上,因該平台最近改變隱私條款,以致於又興起一股使用者搬到其他社群平台上的浪潮,這是很熟悉的場景,從 Facebook 的言論管制,到 X 目前讓被封鎖的使用者自討沒趣的去看封鎖他的人的訊息。我開始在想,在這一次又一次的搬遷潮裡,我學到什麼。 Google 曾經提供一個名為 Google Reader 的服務,使用者可以自訂資訊來源,將有提供 RSS 服務的網站或 Blog 資訊加入其中。當時,許多網站或 Blog 都提供 RSS 服務,讓使用者能方便更新資訊來源。然而,隨著社群平台的興起,越來越多使用者開始利用社群媒體的演算法來獲取資訊,Google 最終在 2013 年停止 Google Reader 的服務。這使得一些使用者選擇依賴社群平台提供的資訊,而另一些人則轉向其他類似的 RSS 閱讀服務,例如 Feedly。Google 停止 Google Reader 的一個好處是,其他類似的平台得以有機會生存,而不再由 Google 壟斷這類資訊來源的服務。 最近 Google 反對紐西蘭的新聞議價法案 (Fair Digital News Bargaining Bill),這件事的後續影響可能是 Google 會移除資料庫中紐西蘭新聞的來源。此外,Google 和 Meta 也因類似的法案移除過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的新聞內容。 這代表網路使用者不應該再如以往般依賴搜尋引擎、社群平台取得資訊來源,而是開始建立及掌握自己的資訊來源,對於新聞媒體而言,應該著力於提供品質良好的新聞,讓使用者願意付費訂閱,而不是使整個新聞版面充斥廣告,依賴廣告收入,讓使用者無法取得要閱讀的資訊,也讓廣告服務平台掌控收入來源,而有些新聞網站的版面看起來更像是內容農場一樣。 我使用 Twitter 已超過十年,有很長一段時間迷失於Facebook此類社群平台上的互動,直到我感受到社群平台的公開性,使某些惡意的使用者會追蹤社群平台內容,造成隱私隱憂時,便決定不再使用 Facebook,也改變我使用社群平台的策略,讓不同平台有不同的功能,也因為這樣,服務平台變動使用者服務條款或隱私權條款,對我並沒太大影響。 至於使用者們擔心 X 平台使用使用者內容訓練人工智慧,在講究著作權、智財權的年代,這乎是要發展人工智慧服務的平台會做的事。目前的平台使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