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在廣濟宮拜拜的老婦人

這是聽偉展轉述一個客戶的話:「要認識一個國家,就先從他們的宗教建築開始。」我相當認同這句話,特別是民間傳統信仰相當盛行的台灣,從台灣的各個廟宇就可以得到許多訊息,比方說漳州人和福州人來台灣、金門大陳島的人民來台灣所帶來的信奉的神明、為祂們所建造的廟宇,從裡面就可以得到當初先民來台灣開墾時的辛苦過程,也可以發現各民族如何利用宗教信仰來傳遞文化和歷史。

小時候跟著爸媽進去廟宇,拿了香跟著拜,大人們轉哪個方向、拜哪個方向,小孩子就跟著拜,還會搶著拿香、點香,手上的香都交給大人後,就雙手合十跟著拜,之後就等著拿金紙去金亭,如果是在鄉下三合院裡,大家就在紅色鐵皮桶旁圍成一圈,不同的神明用不同的桶(台語叫『金桶』)、不同的金。因為大人總說「囡仔郎有耳嘸嘴」,所以也不敢在廟裡問東問西或指著四周問典故,都是在廟裡或是從外婆拿回家的善書去看神明的典故。

長大後,有一陣子很常去拜拜,也沒有特別求什麼,只是會跟著爸爸去林口做生意時,就會去林口的竹林寺,偶爾會去中和的廣濟宮,最近,則是會去台北的行天宮。台北龍山寺、中和圓通寺、中和南山福德宮倒是小時候比較常去,但後來也比較少到那個區域去,也很久沒去了。一個人去廟裡時,也會多注意一旁牆上掛著的祭拜方式、廟宇的典故或是照片,了解一間廟,其實也是了解一個地區的歷史。

有時會覺得小時跟著大人拜拜時忽略了很多東西,例如:要拿多少柱香?不能用哪些水果祭拜給神明?哪些爐要插幾柱香?為什麼會在這個地方會有這座廟?什麼時候特別需要來拜拜(比方每月初一、十五都要拜土地公,但生意人卻要在每月的十六去拜土地公)?這些禮俗本來應該在大人們帶小孩們拜拜時傳承下來,但隨著時代的改變,這些民俗反而漸漸被淡忘,小孩子們也不會主動問大人為什麼拜文昌君時要拜蔥、芹菜、蘿蔔等蔬菜,也不會問為什麼除夕要送神?拜灶神時要用甜湯圓、大年初一凌晨要慶祝天公生,還要用麻粩米粩祭拜、要用哪隻手把香插進香爐…這些傳統的祭神習俗已經漸漸的被淡忘,同樣的,祭祖的典故習俗也漸漸的被人遺忘掉。

記得先前是在店仔街的土地公生日,我站在一旁和人湊熱鬧,看著八家將和跳鍾馗,雖然心裡總是疑惑為什麼會有跳鍾馗,不過我也不敢當下就問廟裡的人,而人潮也多到讓人不知道哪些人是廟裡的服務人員。我也不敢拿著相機直接對著人或是神像拍,不像國外的觀光客可以大剌剌的拿著相機東拍西拍,或是大閃閃光燈。

喜歡看廟會,也是今年的事。可以看到來自四面八方的神明,可以看到各種小販聚集,也可以在廟會裡發現在台灣這個有隱性階層觀念的島嶼國家裡,三教九流也都會站在一起向同一個神明祈求同樣的事:身體健康、事業順利、發大財。

週末這兩天,剛好都去了廟宇,星期六去行天宮,星期日因為星期一是農曆三月二十八日媽祖生日,所以有祭祀媽祖的廟宇都會在這幾天裡有慶祝活動,而中和的廣濟宮是在我腳程範圍裡,吃過午飯後就去湊熱鬧。

最熱鬧的活動時間應該是在早上,當我走到廣濟宮時,他們已經準備要分豬肉了。在國外動物保護人士覺得不人道的賽豬公活動不知道還能維持幾年?有一年五專下課,坐公車回家時剛好也是遇到媽祖生日,廟裡賽神豬,前三名的神豬都裝飾的又大又華麗,今年只有第一名的神豬特別大,也有特別的裝飾,其他都是用架子撐開放在一旁,裝飾也較沒有那麼華麗。廟裡當然是人山人海,我先拜拜,然後在等待的時間中,問過廟公是否可以拍照,他說:「可以啊!」相機拿起來就開始拍了。拍廟會活動時,會把重點放在人,因為在拜拜時,大家的臉上的表情都特別凝重且專注,不過我不太會拍人,一來是覺得不見得每個人都願意被拍,二來是怕自己把別人給拍醜了。

看到門口的神豬,我就想起小時候看到的大普渡會,晚餐時,我們在餐桌上討論到賽神豬的事,就談到了那個大型的普渡會,那種型式的普渡會,每六十年才會舉辦一次,所以一生中能看到一次也算是幸運的了,如果能看到兩次,應該也要人瑞級才能看得到。

近幾年來因為環保政策,台北市的廟宇只能燒香不能燒金紙,台北縣的廟宇,有些還能夠燒香和燒金紙,但像是中和的烘爐地,似乎已經不能燒金紙,這其實影響了周邊小販的生計。金紙在民間信仰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祭祀物品,上面的圖案也可以說是一門藝術,只是很少人會去注意上頭印些什麼,也許是怕金亭的熱度,也許是趕時間,現在人燒金紙都是把金紙甩進金亭裡。我小時候要是敢隨手一甩,立即會被一旁的長輩罵不尊敬神明,所以都乖乖的一小疊一小疊折起來再放進爐(桶)裡。折金紙的動作其實只是為了讓金紙燃燒完全,但重要的是敬天地、謝天的那種心態,才是最重要的。

改天再寫些印象中的廟宇和祭典吧!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

台灣成立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的重要性

我在2018年6月7日去聽 PChome 的詹宏志董事長的 演講 ,他在演講中提到過去PChome被 DDoS 攻擊的事件。當他知道公司網站受到攻擊時,他不知道該向誰通報,只好藉由他的人脈網來尋求協助,當然也取得協助,並在他的考量下,儘量降低對公司聲譽、消費者權利的風險。 台灣發生過的真實案例 當我聽到這個經驗後,心中一直有個疑問:「當大企業遇到 DDoS 時,有內部資安管理人員全力處理。但若中小企業遇到 DDoS 時,除多功能的資訊服務團隊外,又該如何應對?」  2007年的博客來網站因為金馬影展的售票資料庫因為人為疏失,造成大量個資外洩,但因為當時的《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即現在的個資法)還不是很完善,所以對當時的博客來而言並未有很嚴重的懲罰。 之後隨著網路愈來愈普及,網站因遭受攻擊造成資料外洩的事情愈來愈多,從會員資料庫外洩到癱瘓公司系統甚至導致醫療系統或網站癱瘓。,大家也開始藉由網路媒體教學,當自己的資料外洩,或是私密影像被惡意傳播時,就會先去警局報警備案。 在台灣,因為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權責範圍不同,在沒有成立數位發展部(數位部)前,網路商店發生資料外洩時,可能會先找經濟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在成立數位發展部後,就把所有責任給數位發展部。讓我很感慨的是2023年的 醫指付個資外洩事件 ,就看著衛福部、經濟部、數位部、金管會四個部會互踢皮球,都不認為自己是應該負責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最後由金管會處理。 歐盟GDPR實施後對全球企業的影響 台灣的人權團體長久以來不斷倡議台灣需要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機構,這件事我一直都沒忘,甚至是在討論 《數位中介服務法》 草案時,這部法的草案已經將個人資料保護機構應做的事已規劃至其中。可惜的是因為政治操作,這部法案就被遺忘了。 我在 2022 年開始蒐集全球個資保護與隱私保護的案件及觀察全球人工智慧、個人資料法規發展,我觀察到,台灣與收集的案例的最大不同處在於,與其他國家比較,台灣沒有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單位,自然當其他國家在談資料跨境傳輸協議、人工智慧發展政策與規劃時,台灣沒有對等的單位可以參與討論,也許數位部同時身兼這樣的角色,但就不是前段所提到的「獨立」的權責機關。 歐盟的GDPR自 2018 年 5 月開始實施後,許多國家開始思考擁有資料保護及所有權的重要性而紛紛立法外,GDPR也對全球企業造成很...

2024年的閱讀報告,還有電子閱讀器心得

與往年一樣,在年底或年初分享自己過往一年的閱讀記錄。較以往不同的地方在於,閱讀的媒介變多了。以往我把 Google Playbook定位在讀工作上的報告PDF,所以打開它的機會只有在讀報告的時候,但今年在平板上用 Google Playbook 上閱讀完 《巴別塔學院》 後,決定之後都使用電子閱讀器讀電子書。 目前所有的電子書閱讀器 除工作用的平板電腦被我拿來閱讀小說外,我原本就有一台MooInk、Kindle,今年多採購一台 Kobo 的Libra Colour,希望開啟彩色電子書的開始。買Kobo的電子閱讀器還有另一個原因,Kobo平台上可以購買英文電子書,有時我希望在車程上讀英文書或讀中文書時,不希望身上有太多電子產品,Kobo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所以我在 Kobo 上的第一本英文書是 《WEB 3》 。 所以這些工具的定位是: mooInk:單色,閱讀中文電子書。 Kobo Libra Colour:彩色,閱讀中英文電子書。 平板:用 Google Playbook 閱讀中英文PDF、電子書、電子雜誌,同時有 Readmoo與 Kobo APP。 Kindle:單色,英文電子書,目前已無法使用,但這是當時主管送給大家的禮物,每個人都有一台,開啟我英文電子書的使用經驗,也讓我在去Vanuatu的路上有書可讀。這台對我具紀念意義,所以留著。 但我現在沒有出國開會的機會,也很少去港澳,所以多在通勤時、剪髮時、休息時閱讀電子書。 在使用心得上,每次讀完平板都非常累,PDF的限制也無法在上面做太多記錄,電子書則受限於DRM,所以就算有劃線,也只留下空白。 Kobo的軟體整合做得最好,也可以購買中英文書籍,外出時也不用帶太多機器,如果有 Pocket 的帳號,還可以把網路上的文章存入Pocket,再用Kobo慢慢閱讀。Kobo同時也可以連結 Google Drive、Dropbox,讓使用者閱讀PDF文件,但我自己的感受是不佳,尤其是英文PDF的效果真的不好。另外,我很難把Kobo上的畫線分享出來,只能在自己的閱讀器上瀏覽,相較之下,mooInk 的分享機制做得很不錯。 在經過最近一次更新後,mooInk 的網路連線功能好很多,不像以前在休眠後就得重開機連網路。我現在還是會在 Readmoo 上買書,因為它的閱讀獎勵機制對喜歡閱讀的我是有吸引力的,只要點數足夠,就可以再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