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在廣濟宮拜拜的老婦人

這是聽偉展轉述一個客戶的話:「要認識一個國家,就先從他們的宗教建築開始。」我相當認同這句話,特別是民間傳統信仰相當盛行的台灣,從台灣的各個廟宇就可以得到許多訊息,比方說漳州人和福州人來台灣、金門大陳島的人民來台灣所帶來的信奉的神明、為祂們所建造的廟宇,從裡面就可以得到當初先民來台灣開墾時的辛苦過程,也可以發現各民族如何利用宗教信仰來傳遞文化和歷史。

小時候跟著爸媽進去廟宇,拿了香跟著拜,大人們轉哪個方向、拜哪個方向,小孩子就跟著拜,還會搶著拿香、點香,手上的香都交給大人後,就雙手合十跟著拜,之後就等著拿金紙去金亭,如果是在鄉下三合院裡,大家就在紅色鐵皮桶旁圍成一圈,不同的神明用不同的桶(台語叫『金桶』)、不同的金。因為大人總說「囡仔郎有耳嘸嘴」,所以也不敢在廟裡問東問西或指著四周問典故,都是在廟裡或是從外婆拿回家的善書去看神明的典故。

長大後,有一陣子很常去拜拜,也沒有特別求什麼,只是會跟著爸爸去林口做生意時,就會去林口的竹林寺,偶爾會去中和的廣濟宮,最近,則是會去台北的行天宮。台北龍山寺、中和圓通寺、中和南山福德宮倒是小時候比較常去,但後來也比較少到那個區域去,也很久沒去了。一個人去廟裡時,也會多注意一旁牆上掛著的祭拜方式、廟宇的典故或是照片,了解一間廟,其實也是了解一個地區的歷史。

有時會覺得小時跟著大人拜拜時忽略了很多東西,例如:要拿多少柱香?不能用哪些水果祭拜給神明?哪些爐要插幾柱香?為什麼會在這個地方會有這座廟?什麼時候特別需要來拜拜(比方每月初一、十五都要拜土地公,但生意人卻要在每月的十六去拜土地公)?這些禮俗本來應該在大人們帶小孩們拜拜時傳承下來,但隨著時代的改變,這些民俗反而漸漸被淡忘,小孩子們也不會主動問大人為什麼拜文昌君時要拜蔥、芹菜、蘿蔔等蔬菜,也不會問為什麼除夕要送神?拜灶神時要用甜湯圓、大年初一凌晨要慶祝天公生,還要用麻粩米粩祭拜、要用哪隻手把香插進香爐…這些傳統的祭神習俗已經漸漸的被淡忘,同樣的,祭祖的典故習俗也漸漸的被人遺忘掉。

記得先前是在店仔街的土地公生日,我站在一旁和人湊熱鬧,看著八家將和跳鍾馗,雖然心裡總是疑惑為什麼會有跳鍾馗,不過我也不敢當下就問廟裡的人,而人潮也多到讓人不知道哪些人是廟裡的服務人員。我也不敢拿著相機直接對著人或是神像拍,不像國外的觀光客可以大剌剌的拿著相機東拍西拍,或是大閃閃光燈。

喜歡看廟會,也是今年的事。可以看到來自四面八方的神明,可以看到各種小販聚集,也可以在廟會裡發現在台灣這個有隱性階層觀念的島嶼國家裡,三教九流也都會站在一起向同一個神明祈求同樣的事:身體健康、事業順利、發大財。

週末這兩天,剛好都去了廟宇,星期六去行天宮,星期日因為星期一是農曆三月二十八日媽祖生日,所以有祭祀媽祖的廟宇都會在這幾天裡有慶祝活動,而中和的廣濟宮是在我腳程範圍裡,吃過午飯後就去湊熱鬧。

最熱鬧的活動時間應該是在早上,當我走到廣濟宮時,他們已經準備要分豬肉了。在國外動物保護人士覺得不人道的賽豬公活動不知道還能維持幾年?有一年五專下課,坐公車回家時剛好也是遇到媽祖生日,廟裡賽神豬,前三名的神豬都裝飾的又大又華麗,今年只有第一名的神豬特別大,也有特別的裝飾,其他都是用架子撐開放在一旁,裝飾也較沒有那麼華麗。廟裡當然是人山人海,我先拜拜,然後在等待的時間中,問過廟公是否可以拍照,他說:「可以啊!」相機拿起來就開始拍了。拍廟會活動時,會把重點放在人,因為在拜拜時,大家的臉上的表情都特別凝重且專注,不過我不太會拍人,一來是覺得不見得每個人都願意被拍,二來是怕自己把別人給拍醜了。

看到門口的神豬,我就想起小時候看到的大普渡會,晚餐時,我們在餐桌上討論到賽神豬的事,就談到了那個大型的普渡會,那種型式的普渡會,每六十年才會舉辦一次,所以一生中能看到一次也算是幸運的了,如果能看到兩次,應該也要人瑞級才能看得到。

近幾年來因為環保政策,台北市的廟宇只能燒香不能燒金紙,台北縣的廟宇,有些還能夠燒香和燒金紙,但像是中和的烘爐地,似乎已經不能燒金紙,這其實影響了周邊小販的生計。金紙在民間信仰裡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件祭祀物品,上面的圖案也可以說是一門藝術,只是很少人會去注意上頭印些什麼,也許是怕金亭的熱度,也許是趕時間,現在人燒金紙都是把金紙甩進金亭裡。我小時候要是敢隨手一甩,立即會被一旁的長輩罵不尊敬神明,所以都乖乖的一小疊一小疊折起來再放進爐(桶)裡。折金紙的動作其實只是為了讓金紙燃燒完全,但重要的是敬天地、謝天的那種心態,才是最重要的。

改天再寫些印象中的廟宇和祭典吧!


隨選歷史閱讀:

Powered by Stuff-a-Blog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

在 2024 年結束前,我想聊聊生成式 AI 應用的影響

大約在 2023年初,因為 ChatGPT 出現,在當時提供我非常大的幫助,雖然那時的 GPT 反應不快,精準度約 80%,但比靠自己有限的英文聽力與對法律文字的理解能力,它提供的協助比當時的 Google Translate 還多,雖然我還是得周末加班處理,別人連假出去玩,我只能在家裡翻譯錄音及重新撰寫文章,但隱約已有不安的感覺:「身為研究人員,依賴這些工具後,我存在的價值在哪裡?」 在工作裡,生成式 AI 協助我翻譯、校正文字、重組文句、擬問卷題目。當我撰寫好一篇內容後,它可以幫我檢查別字(我很容易有別字)、贅字,或是它會協助挑出一般人不易理解的字句,並提供建議,而我會參考它的建議,再調整文章內的字句。它相當於一個輔助的編輯,在我把文章交給編輯前,先調整文章內容,提高可讀性。有時我請它翻譯文章,裡面有我無法理解的句子或字詞,就會請它解釋到我能以白話理解、表達為止。 隨著使用它的頻率增加,我也去聽關於學術倫理與人工智慧的演講。台上的講者提到一位博士班學生一直寫不出論文,在無法延長修業年限的情況下,使用 ChatGPT「編」出一本乍看之下很真實的著作。當時的 GPT 沒有 4o 有多種功能,但正經八百的與人說瞎話的功能已經令人刮目相看。當這本論文到達指導教授的手上,有經驗的教授第一眼就看參考文獻,馬上被教授抓到破綻--參考文獻的中作者根本沒有出版那篇論文。當時已經有預防論文抄襲的判讀系統,避免學生抄襲,但也曾經因為對非英語母語寫作者的寫作方式而誤判的案例。教授給這位博士班學生一個機會重新撰寫他的畢業論文,但最後,這位博士生仍然無法產出論文,除浪費時間外,在學術倫理評價上也被留下污點。 因為這件事,我如果在撰寫文章時有使用 AI 工具輔助,我多會在文末註明,該篇文章是與哪一個 AI 合作產出,我也會讓主管與同事知道,我使用 AI 在工作文件中提供哪些協助,這已成為我個人的習慣。 隨著可以應用的工具愈來愈多,我也看到許多文章、報告裡都出現 AI 工具的痕跡,有時使用者以為其他人看不出來,但這些痕跡很明顯,如果作者能自我揭露,是一件很好的事。當然現在沒有任何規定、規範要求撰寫者這麼做,但聽同事說國外的期刊已經要求作者自我揭露,我想國內應該也會有相關的要求。 在台灣,政府也提供使用生成式AI的參考指引。台灣行政院在 2023 年 8 月底公布由國科會擬定的「 行政院及所屬機...

聽死神說故事--偷書賊

書名:偷書賊(THE Book Thief) 作者:Markus Zusak ISBN:9789866973420 作者網站: Markus Zusak 譯者:呂玉嬋 出版:木馬文化 封面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局。 購買於小小書房。 這個夏天讀《偷書賊》和《失物之書》,會在兩本不同的故事裡看到同一個時空背景所發生的故事,同樣是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同樣在說文字的力量,但《偷書賊》的節奏比《失物之書》緩慢一些。我盡量不要比較這兩本書,因為這是很無聊的事,但在閱讀的過程裡總驚訝這兩個故事有那麼多巧合之處,不是情節上的相似,而是在人物角色和背景總是有相似或是對立的情況出現。 《偷書賊》的女主角是被德國夫妻領養的莉賽爾,原本也要一同被領養的莉賽爾的弟弟卻死於火車上,莉賽爾在遭受與父母分離及弟弟的死亡後,在精神上受了極大的創傷,幸運的是領養她的父母是故事書中最仁慈的角色,給了莉賽爾完整的愛,不同於此時期裡其他的孩子可能瀕臨餓死或是送入集中營或是在街頭流浪被流彈波及,莉賽爾因為養父母的照顧和周遭的朋友、躲在地下室的猶太人…還有偏愛她的死神。 這個故事的特別處之一,敘述者不是主角或是任何一個書中的角色,而是沒有時空限制,總是旁觀的第三者,特別是在二戰的年代,無所不在的死神,戰場、集中營、巷弄裡,特別的是,這個死神總是想要表現祂冷酷無情和輕蔑人類的一面,但實際上我們從書中讀到的,是祂憐憫人類、輕視、無奈、驚訝人類的個性,也像人類一樣會抱怨工作、具有詩意、幽默感,也就是具有人性的一面: 人類只有在一天的開始與結束時,才會觀察顏色的變化。 但是對我而言,一天當中,每個短暫片刻都呈現出不同的色度與調性。 光是一個小時的時間,就包含了幾千種不同的顏色:蜜蠟黃、柔絲藍、陰鬱黑。 我是做這行的,當然特別注意顏色的變化。 …她貫徹始終,只要經過三十三號的門口,從沒有忘記吐痰,還會外加一句「死豬」。我發現德國人有個特點:他們真的很愛豬。 這個具有人性的死神成了說書者,祂說著在戰時會發生在任何一個角落的故事,然而我們透過祂的眼睛,看到一個帶著色彩、煙硝味濃厚、心驚膽跳與眼淚的故事,祂不儘是旁觀者,同時也是貫穿整個故事的主要角色之一。 整個故事讀起來有對納粹主義的不滿也有對當時情況的無奈。裡面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的描寫也很貼切,莉賽爾和猶太人麥克斯分別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也產生了同樣的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