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2008台灣競爭力論壇-17日的筆記

一直沒有提到第一天的開場和主辦單位:
  • 主辦單位:行政院經建會(CEPD)、美國在台協會(AIT)、台北市美國商會、中華經濟研究院(CIER)、台灣經濟研究院(TIER)
  • 會場:台北福華文教會館前瞻廳(台北市新生南路三段三十號)
第一天,對記者們而言,重頭戲其實是開場,記者、攝影機追著張忠謀先生跑,閃光閃到眼睛都快瞎了。但第一天的開場,其實不像一般會議的開場這麼簡單,90%都用英文在講,張忠謀先生以英文作Opening,美國前商務部副次長Paul A. Lindon當然是以英文演說,之後天下遠見出版的創辦人高希均先生雖然有用中文在講,但80%以上的內容也是英文。Paul London的主題是Aspects of U.S. And Taiwan Competitiveness,高希均先生所講的主題則是From Global Competitiveness to a "Balanced Society" Taiwan's Policy Option,提到了CSR、Soft Power與兩個P:Peace與Prosperity。不過我看17日的報紙多著墨在張忠謀董事長的Opening,Paul London的演講只是稍稍一段或幾句話帶過,完全沒看到高希均先生的報導。當然,這樣的討論內容如果遇到不懂的字,真是鴨子聽雷,我是看到別人頭戴翻譯機才知道原來有提供翻譯。以下有兩點,應該是Paul London演說時所抄下的:
  • Set rules for competition, not price.
  • Innovation, make possible for people to get money.
還有另外兩點,來不及記下來。
16日下午的十二個議題要在17日早上的六十分鐘內完成結論的報告,平均每個議題只有五分鐘,議題如下:
  1. Education
  2. The social context for competitiveness
  3. Financial sector
  4. Healthcare
  5. State efficiency
  6. Industrial policy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7. Physical infrastructure
  8. Service Sector
  9. Tax reform
  10. Openness, competition, and deregulation
  11. Human resources
  12. Environment and energy
其實多與國家政策有關,同時,在第二天做總結時,十二個議題聽下來,把台上專家們結論整理如下:
  1. 政策鬆綁:不論是在教育、租稅、建設、醫療制度、吸引外籍人才上,學界和業界都認為政府干預太多,外籍人士來台工作,如果要取得居留權,都被迫要求放棄本國國籍,而許多政策也讓企業界或學界無法吸引外籍人才也無法留住國內人才,政府的許多政策反而是讓國內人才帶著資源往外跑。據McKinsey的統計,有250萬人在中國和其他國家工作。以教育而言,在場的教授都認為政府的干預讓台灣學校無法提供能與周遭國家競爭的薪資來吸引國外人才,也沒有完整的軟硬體設備來留住人才。在醫療產業的發展上,台灣有很好發揮的空間,可是受限於法令和不平均的資源分配使台灣的醫療產業一直沒有良好的發展,也使健保支出不斷的在拖垮我們的經濟,學者們建議在未來,公立醫院要法人化,私人醫院要公司化。
  2. 全球化與擴充國際視野:跨國與跨平台資源的整合,鼓勵台灣企業參與國際標案,對於國外企業提供單一窗口對應,可以減低國外企業來台的門檻。至於台灣學生的國際觀,首先要著重在學生的英文能力,儘管政府提供許多鼓勵學生或學生者出國研究學習的計畫,但也要想辦法留住人才或拉回人才,而不是只當技術購買者。台灣的學生也要能夠陪養自己具有領導專才,而不是一昧的當個追隨者。
  3. 政府的角色:政府是經濟法規的建立者,但不要過度干預,市場失靈狀況發生時,政府應是最後的處理者,面對全球化的挑戰時,也要能設法處理許多外部性問題。國際組織的評比可以提供政府作為參考,但不需要過度在意。在投資社會資本上,政府應規劃長期的工作計畫,但要避免意識型態的操作(就是說不要回到舊時KMT時代的操作方式),同時在衝突發生時做好危機處理。
  4. 能源與環保:對於全球暖化與減碳,現任政府的目標在前幾年較為保守,平均一年只減少1%的二化碳排放(我覺得還是保守一點好,沒有那個能力就不要說大話)。多發展替代的能源,Biofuel、Nuclear的發展,同時也要注意這些替代能源的安全性,將能源民營化與自由化,提高台灣能源的價格(聽到這我還真的愣了一下,你要百姓怎麼過日子?)。
  5. 媒體:媒體民營化,需要自律與盡社會監督的責任(不要再風花雪月和扒糞了),公共電視也應面對市場壓力及需求並自負盈收。
  6. 學術研究與教育:加強中高階人力的國際觀,並正視國內人才外流(西進)的問題,並應該發展如大學城般的教育環境,學校的教授不應該只是專注於自己的升等論文,也應該多輔導學生,而研究所碩士班學生的定位應屬於應用及教導技能以讓這些學生在畢業後能進入職場應用,而博士班則是定位在研究,大學生則著重在人文的教育,同時學者們對於要不要那麼早分流也都持保留的態度。
  7. 人力資源:與會的人士都提到了企業應該要提供實習機會,民間也應該提供類似的輔導組識,讓學生提早適應社會現實狀況及了解自身的權利,不致於當學生從學校畢業後出現適應不良的狀況;企業應該把員工當作是長期合作的夥伴,而非侷限於消費的關係。業界的人士希望在提供學生實習機會時,政府也能比照僱用弱勢族群般提供類似的優惠政策,同時也不要侷限於只有本國學生,而是也開放給國外的學生來台灣的企業界實習藉此留住年輕的人才。
  8. 開放市場,不要過度保護。
  9. 第六倫的建立及照顧弱勢族群:談CSR(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企業社會責任、Business Ethics與廉能的政府。
上面的九點是我依照今天的筆記整理出來的內容,中間有兩次出去上洗手間,所以,很可惜的沒聽到在Tax Reform的議題上的內容,元大金控的顏慶章董事長在時間掌控上十分精準,所以當我洗手間回來時已經換到下個議題了,而另一個議題Financial Sector,我試著去理解台上道富銀行台北分行的黃總經理所要表達的內容,但她的Powerpoint字實在太多太小,內容雖然充實,五分鐘的時間裡有一半都在介紹昨天的與會者...。
最後的總結是由世新大學的薛琦教授以Adam Smith的國富論來做總結(因為我們在討論如何提昇國家競爭力嘛~):
The annual labour of every nation is the fund which originally supplies it with all the necessaries and conveniences of life which it annually consumes, and which consist always either in the immediate produce of that labour, or in what is purchased with that produce from other nations.
整場聽下來會發現其實台灣的政策的確是相當保護本土產業及本土勞工,也因為過度保護導致對國外人士的高門檻,無法吸引國際間的人才,同時也造就了過度保護下的員工(或學生),就像孩子在過度保護下會因為過於安逸,沒有警覺心,行為也變得過於天真單純而失去競爭力。
很難想像這些主題與一般我們市井小民的切身相關議題有什麼關連,就連坐在後方的記者,把錄音筆放在一旁就開始上網亂逛,但是政府立法單位就是透過這樣的議題,參考業界與學界的意見來制訂法案,而這些法案就與民間切身相關了。可惜的是,我總覺得民間要傳達意見的路途很遙遠,雖然經建會表示透過這樣的論壇已了解針對什麼樣的法案需要做鬆綁的動作,也表示會成立一個網站窗口讓民間能透過窗口來表達意見,但是,這真的能改善台灣的經濟環境嗎?還是只對那些競爭力強的企業提供更多的資源呢?這條路實在是很漫長啊!

留言

  1. 晚上和偉展在壹陸壹討論,他看了全部的名單,覺得Tax reform和Financial Sector是需要去聆聽的。

    偉展也認為不能全部靠政府,如果可以,就向業界拉據攏人脈與募集資金去聘請外籍人士來台授課。同時,在著作方面,他覺得台灣的老師都過於著重學術研究,把自己關起門來自己研究,所以不要說人才外流,台灣自己教育體系應該怎麼管理?

    台灣的教授很少像國外學者一樣,我想主要原因是他們在國內時,讀書過程一帆風順,但鮮少有配合業界實做的經驗,也沒有業界的人脈或是管道募集資金。在這些學者在抱怨政府過度干預及薪水不能調整的問題外,也應該想想,為什麼不自業界募集資金?遠見雜誌就每年都會邀請國外學者來演講,為什麼大學院校就抱怨經費不足無法提供此一支出?為什麼業界不願協助他們?

    目前已有不少跨國公司提供實習機會,學生只要主動就可以找到相關資訊,比方說L'Oreal、P&G都有提供實習機會。開放國外學生來台灣實習,就某方面來說也許可以刺激台灣的學生,讓學生有危機意識了解到自己多缺乏競爭力,但在另一方面,也有可能因為缺乏競爭力,使得台灣的學生無法獲得實習機會。偉展說:「陣痛還是要讓它發生的。」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請勿匿名留言,待審核後才會出現。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

台灣成立個人資料保護委員會的重要性

我在2018年6月7日去聽 PChome 的詹宏志董事長的 演講 ,他在演講中提到過去PChome被 DDoS 攻擊的事件。當他知道公司網站受到攻擊時,他不知道該向誰通報,只好藉由他的人脈網來尋求協助,當然也取得協助,並在他的考量下,儘量降低對公司聲譽、消費者權利的風險。 台灣發生過的真實案例 當我聽到這個經驗後,心中一直有個疑問:「當大企業遇到 DDoS 時,有內部資安管理人員全力處理。但若中小企業遇到 DDoS 時,除多功能的資訊服務團隊外,又該如何應對?」  2007年的博客來網站因為金馬影展的售票資料庫因為人為疏失,造成大量個資外洩,但因為當時的《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即現在的個資法)還不是很完善,所以對當時的博客來而言並未有很嚴重的懲罰。 之後隨著網路愈來愈普及,網站因遭受攻擊造成資料外洩的事情愈來愈多,從會員資料庫外洩到癱瘓公司系統甚至導致醫療系統或網站癱瘓。,大家也開始藉由網路媒體教學,當自己的資料外洩,或是私密影像被惡意傳播時,就會先去警局報警備案。 在台灣,因為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的權責範圍不同,在沒有成立數位發展部(數位部)前,網路商店發生資料外洩時,可能會先找經濟部、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在成立數位發展部後,就把所有責任給數位發展部。讓我很感慨的是2023年的 醫指付個資外洩事件 ,就看著衛福部、經濟部、數位部、金管會四個部會互踢皮球,都不認為自己是應該負責的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最後由金管會處理。 歐盟GDPR實施後對全球企業的影響 台灣的人權團體長久以來不斷倡議台灣需要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機構,這件事我一直都沒忘,甚至是在討論 《數位中介服務法》 草案時,這部法的草案已經將個人資料保護機構應做的事已規劃至其中。可惜的是因為政治操作,這部法案就被遺忘了。 我在 2022 年開始蒐集全球個資保護與隱私保護的案件及觀察全球人工智慧、個人資料法規發展,我觀察到,台灣與收集的案例的最大不同處在於,與其他國家比較,台灣沒有獨立的個人資料保護單位,自然當其他國家在談資料跨境傳輸協議、人工智慧發展政策與規劃時,台灣沒有對等的單位可以參與討論,也許數位部同時身兼這樣的角色,但就不是前段所提到的「獨立」的權責機關。 歐盟的GDPR自 2018 年 5 月開始實施後,許多國家開始思考擁有資料保護及所有權的重要性而紛紛立法外,GDPR也對全球企業造成很...

2024年的閱讀報告,還有電子閱讀器心得

與往年一樣,在年底或年初分享自己過往一年的閱讀記錄。較以往不同的地方在於,閱讀的媒介變多了。以往我把 Google Playbook定位在讀工作上的報告PDF,所以打開它的機會只有在讀報告的時候,但今年在平板上用 Google Playbook 上閱讀完 《巴別塔學院》 後,決定之後都使用電子閱讀器讀電子書。 目前所有的電子書閱讀器 除工作用的平板電腦被我拿來閱讀小說外,我原本就有一台MooInk、Kindle,今年多採購一台 Kobo 的Libra Colour,希望開啟彩色電子書的開始。買Kobo的電子閱讀器還有另一個原因,Kobo平台上可以購買英文電子書,有時我希望在車程上讀英文書或讀中文書時,不希望身上有太多電子產品,Kobo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所以我在 Kobo 上的第一本英文書是 《WEB 3》 。 所以這些工具的定位是: mooInk:單色,閱讀中文電子書。 Kobo Libra Colour:彩色,閱讀中英文電子書。 平板:用 Google Playbook 閱讀中英文PDF、電子書、電子雜誌,同時有 Readmoo與 Kobo APP。 Kindle:單色,英文電子書,目前已無法使用,但這是當時主管送給大家的禮物,每個人都有一台,開啟我英文電子書的使用經驗,也讓我在去Vanuatu的路上有書可讀。這台對我具紀念意義,所以留著。 但我現在沒有出國開會的機會,也很少去港澳,所以多在通勤時、剪髮時、休息時閱讀電子書。 在使用心得上,每次讀完平板都非常累,PDF的限制也無法在上面做太多記錄,電子書則受限於DRM,所以就算有劃線,也只留下空白。 Kobo的軟體整合做得最好,也可以購買中英文書籍,外出時也不用帶太多機器,如果有 Pocket 的帳號,還可以把網路上的文章存入Pocket,再用Kobo慢慢閱讀。Kobo同時也可以連結 Google Drive、Dropbox,讓使用者閱讀PDF文件,但我自己的感受是不佳,尤其是英文PDF的效果真的不好。另外,我很難把Kobo上的畫線分享出來,只能在自己的閱讀器上瀏覽,相較之下,mooInk 的分享機制做得很不錯。 在經過最近一次更新後,mooInk 的網路連線功能好很多,不像以前在休眠後就得重開機連網路。我現在還是會在 Readmoo 上買書,因為它的閱讀獎勵機制對喜歡閱讀的我是有吸引力的,只要點數足夠,就可以再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