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從「Privacy 是人權議題,由政府來立法保護,Security是 Nice to have」所引發的聯想



昨天下午參加了iThome所舉辦的2017台灣資安大會,其中一場講座的講者講了這麼一句話:
Privacy 是人權議題,由政府來立法保護,Security是 Nice to have
雖然在各個領域裡不斷強調要教育廠商、工程師、使用者(消費者)在產品與服務開發過程、使用過程中都要有資訊安全的概念,但說真的很不容易,以目前台灣的使用情境而言不是每個人都有保護自己、他人的隱私的觀念。

  • 案例一:有次在超商購物,聽到在咖啡座上,有個客人的電話應答:「XXX小姐您好,…您的出生年月日是XX年X月X日,身份證字號是0000000000,地址是…」我訝異的轉頭望向他,這位先生知道他已經在公共場合洩露他人的個資了嗎?
  • 案例二:中國的通訊軟體微信,一直以來都有使用者訊息被監控的情形出現。當我建議周遭的朋友們不要使用這款軟體時,他們會回應我:「我又不是什麼大人物,有什麼好擔心的。」
  • 案例三:總是會有因為使用者不當的操作或安裝了有安全疑慮的程式讓自己手機被入侵,使私密影片、照片,被公開社群網站上。更不用說四處打卡,連在家中也要打卡、拍攝自家內部裝潢給人看、讓人知道你的作息的人,只要有心人都能知道你家中什麼時間有沒有人在家。
在這樣的氛圍裡,我不禁有種:「私領域的不關心造就了危險的公共使用環境」的想法。由於民眾不願意對自己的行為負責,把保護自己與家人個資的責任交給政府,反而可能造成政府不當擴張權力的情況,例如不當的監控行為,甚至因為採購案,而讓不肖的廠商有機可趁。

由於隱私與人權有關,在理想的情況下,排除了利益團體為了盈收、政客為了選票…等情況下所預設的理想狀況,政府立法保護人民隱私,避免人民因為隱私外洩而造成的損失、人身安全、遭受歧視與不人道的對待,規範的對象是服務提供者與產品生產者,提醒他們有保護使用者隱私的責任。

政府所謂的「資訊安全」應該是環境面,著眼點應該是關鍵基礎建設,如水、電、能源運用等,如何讓人民維持日常生活、經濟事務活動運作,而不會因為資安危機導致服務中斷、破壞日常作息。在這樣的方向下,台灣出現了個人資訊保護法(簡稱個資法)及目前尚在草案狀態的資通安全管理法(簡稱資安法)。政府立法保護人民的隱私權、個資,廠商在法律規範下將資訊安全保護設計至生產流程中,這樣才能事半功倍,也才能避免政府或是有心人士過度擴張權力。

文章標題中的「Nice to have」是指廠商在生產、提供產品及服務時,能夠有安全措施及保護,對使用者來說,可以增加對產品與廠商的信心,也能提高品牌價值。但站在服務提供者、產品生產者的角度來說,安全問題是成本與風險的概念,利潤更是企業經營的重大考量。廠商把資安作法設計至生產流程中,可能會增加生產成本(例如資安強度增加時如何有順暢的使用者流程?這都要再請人設計,很多產品因為強調資安,使用者流程反而不順暢),成本增加,又想提升利潤,就必須提高產品售價;市場中的消費者想要便宜又好用的產品,對於資安、隱私保護觀念強度不夠,就算強調資安保護,消費者還是會以「價格高低」為優先考量。

以上所提的是理想的狀況。事實上台灣的個資法、資安法,雖然立意良善,但仍因為政治因素的干擾,呈現尚需改進的狀況。

在Facebok的台灣網路治理論壇社團討論時,有人提到了政府的監控與言論管制是與資訊安全有所抵觸的。

我的看法是,「監控」是政府站在國家安全的角度去行使他的權力,為了避免濫用權力,也有明確的法律限制政府該怎麼做,台灣目前有通訊保障及監察法通訊保障及監察法施行細則,其中通訊保障及監察法第五條來規範在什麼情形下可以進行監控。言論控制、監控是手段不是目的,要看政府這麼做的目的是什麼。以資訊安全或國家安全之名行言論監控之實,是政府明顯濫用權力的行為,對應的解決作法是人民的反監控,明確立法或修法規定國家在行使這樣權力時的行為,並時時監督政府有無濫用不該進行的監控。

另外一種談論「言論監控」、「言論審查」的情境可能也是與網路使用者人身安全相關,例如言語霸凌、假新聞、謠言,這些可能導致社會不安、危害社會秩序。在亞太區網路治理論壇上聽到的案例是,當網路發言者的IP、真實姓名被公布時,他可能就會喪失性命。在這樣的情況下,就要再另外討論,例如政府、網站維護者對於使用者的保護程度。

台灣的資安法與相關的執行細則是處於草案的狀態,但部份的條文總讓讓人不安、讓人無法信任。原因在於:

  1. 政府內部的資訊安全人才不足,儘管有培訓計畫,一個是緩不濟急,另一個是這些培訓出來的人要如何因應未知的資安危機?如果是外部聘入,當任期結束時,後續的處置要怎麼延續?
  2. 以政府的角度是希望公務機關依循行政院的通報機制,地方政府也要成立通報機制與資安單位,以大都市帶周邊城鄉的觀念來建立地區型的資安通報機制。現實面是,如果是駭客要攻擊,他一定先攻擊這些目標:大城市、金融業、交通、重要的民生設施、資訊中心,鄉下地方可能還會因為台灣網路基礎建設落差的關係,成為攻擊目標的機會反而較低,但有可能會成為攻擊的起點或跳板。從另一個角度看,也許還需要鼓勵產業間自己成立所謂的資安通報機制及應變手段,也許會更有效率,更能促進產業之間的人才交流,對於公務機關的負擔可能較沒有那麼重。
  3. 所謂的關鍵基礎設施其實不止水、電、能源等基礎設備,比如跨境電商,只要有影響到民眾日常生活與經濟活動的服務,就算是「關鍵基礎設施」。這樣的定義又更模糊了,雖然規定委託檢查的單位若是觸及敏感的公司資訊是不能外洩,但看到就是看到了啊!
  4. 諸多限制的目的是為了什麼?似乎已經到限制網路使用者自由使用網路的極限,這些限制也限縮了網路創業者的發展空間。
  5. 更糟糕的是,這些法令對於國外的廠商似乎發揮不了作用,國外業者可能選擇撤離台灣,卻緊緊限制了國內的業者。

先前曾經想過,由於政府積極的發展智慧城市,但智慧城市裡首要考量的就是安全的資料傳輸環境,屬於高度資訊安全需求的使用情境,若是由政府打造所謂安全的資料傳輸環境,會不會變成如中國一樣除非翻牆不然就是與世隔絕的網路環境?或是政府時時都在監控的通訊環境?

但能確定的是,如果人民、使用者不注意自己、家人、朋友的隱私,把自己該負的責任都交給政府時,就會讓政府、居心叵測的投機者對法規進行不當的設置,再來爭取所謂的「自由的網路使用環境」也就無任何意義了。

文章圖片取用自Pixabay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

在 2024 年結束前,我想聊聊生成式 AI 應用的影響

大約在 2023年初,因為 ChatGPT 出現,在當時提供我非常大的幫助,雖然那時的 GPT 反應不快,精準度約 80%,但比靠自己有限的英文聽力與對法律文字的理解能力,它提供的協助比當時的 Google Translate 還多,雖然我還是得周末加班處理,別人連假出去玩,我只能在家裡翻譯錄音及重新撰寫文章,但隱約已有不安的感覺:「身為研究人員,依賴這些工具後,我存在的價值在哪裡?」 在工作裡,生成式 AI 協助我翻譯、校正文字、重組文句、擬問卷題目。當我撰寫好一篇內容後,它可以幫我檢查別字(我很容易有別字)、贅字,或是它會協助挑出一般人不易理解的字句,並提供建議,而我會參考它的建議,再調整文章內的字句。它相當於一個輔助的編輯,在我把文章交給編輯前,先調整文章內容,提高可讀性。有時我請它翻譯文章,裡面有我無法理解的句子或字詞,就會請它解釋到我能以白話理解、表達為止。 隨著使用它的頻率增加,我也去聽關於學術倫理與人工智慧的演講。台上的講者提到一位博士班學生一直寫不出論文,在無法延長修業年限的情況下,使用 ChatGPT「編」出一本乍看之下很真實的著作。當時的 GPT 沒有 4o 有多種功能,但正經八百的與人說瞎話的功能已經令人刮目相看。當這本論文到達指導教授的手上,有經驗的教授第一眼就看參考文獻,馬上被教授抓到破綻--參考文獻的中作者根本沒有出版那篇論文。當時已經有預防論文抄襲的判讀系統,避免學生抄襲,但也曾經因為對非英語母語寫作者的寫作方式而誤判的案例。教授給這位博士班學生一個機會重新撰寫他的畢業論文,但最後,這位博士生仍然無法產出論文,除浪費時間外,在學術倫理評價上也被留下污點。 因為這件事,我如果在撰寫文章時有使用 AI 工具輔助,我多會在文末註明,該篇文章是與哪一個 AI 合作產出,我也會讓主管與同事知道,我使用 AI 在工作文件中提供哪些協助,這已成為我個人的習慣。 隨著可以應用的工具愈來愈多,我也看到許多文章、報告裡都出現 AI 工具的痕跡,有時使用者以為其他人看不出來,但這些痕跡很明顯,如果作者能自我揭露,是一件很好的事。當然現在沒有任何規定、規範要求撰寫者這麼做,但聽同事說國外的期刊已經要求作者自我揭露,我想國內應該也會有相關的要求。 在台灣,政府也提供使用生成式AI的參考指引。台灣行政院在 2023 年 8 月底公布由國科會擬定的「 行政院及所屬機...

2023年的最後一天

這張照片的主角是經歷台灣史上最熱夏天和被紅蜘蛛催殘後又重新長出的傑克林觀音蓮 (Alocasia jacklin),下方還有一些被酷暑折磨後的水晶花燭葉子,因為還有很多綠色的部份可以行光合作用,就留著沒有剪掉。 其實一年的最後一天和每天無異,年輕時瘋過跨年活動,到後來覺得每天醒來都是新的一天,每天醒來也都是一樣的行程,也沒有什麼值得慶祝的,平常心過好每一天最好。因為今年對我來說還是有些值得自己記錄下來,所以還是來回顧一下 2023 年好了,把本來想寫成很多篇的東西都濃縮在一篇裡。 身體健康很重要,要遠離負能量的人 在 2023 年初看電視吃核果時咬崩了一顆牙,似乎就開啟我一整年的醫療之旅,牙科、眼科、家醫科,因為中了一次新冠,發燒、全身疼痛的感覺讓人只能躺平,沒想到在年底追打新冠 XBB 疫苗時又發燒到 39 度,全身痛到只能躺著祈求自己趕快睡著,睡著就不痛了。 年中時的手術讓我決定遠離那些造成我身心嚴重受創的人事物,讓睡眠從 3 至 4 個小時增加到 5 到 6個小時,我曾經在某段時間裡一天只睡 2 個小時,這是傷害身體和心理的原因。不要小看睡眠的重要性,沒睡飽也會影響情緒,更進一步影響心理健康。曾在一本書上讀到這段話:「男人睡 6 個小時,女人睡 7 個小時,蠢人睡 8 個小時。」這句話影響我的程度很大,但我畢竟是個凡人,不是亞歷山大大帝,也不是拿破崙,我很需要睡眠修復身體。 除非自己的心理能量強大,遠離一天到晚帶著負能量的人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遠離那種動不動白頭宮女話當年的人、天天抱怨自己懷才不遇的人、這世界上只有自己最好,其他人都很爛的人、一天到晚說別人壞話見不得別人好的人⋯一定要遠離四處亂傾倒負能量的人。這些人把垃圾丟給聆聽者後,神清氣爽的離開了。不要小看負能量的影響,它會影響一個人總是負面看事情,這些人不懂自尊、自愛和自信,所以藉由傷害別人來突顯自己的美好。 當我挨了刀,躺在病床上嘔吐時驚覺得這些人蠻爛的,他們不花錢就殘害非專業聆聽者,還自以為是受害人,和討厭的紅蜘蛛一樣。 時時提醒自己,不要成為和紅蜘蛛一樣的人。 植物與害蟲的啟發 我有一些觀葉、塊根植物,但在我休養的 2 個星期裡,它們遇到台灣歷史上最熱的一年,而 紅蜘蛛(葉蟎) 也趁著我無暇也無力照顧時,自植物身上吸取養份並不斷繁殖,如同前所述那些不斷散播負能量的人一樣,於是一些處於幼苗階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