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參與 APRICOT 2018 心得 (4)

2月25日早上在 Swayambhu 的日出

在大會所安排的 Meet APNIC EC 裡,還遇見了許多 APNIC 的職員。

TWNIC的 Kenny Huang 執行長同時也是APNIC 的EC,在這次的會議裡,因為他的介紹,見到了 APNIC Foundation 的執行長 Duncan Macintosh,聊到了關於台灣的稻米,他也曾因為這個計畫來到台灣與農委會的長官交流,他也談到了台灣有著極優良的稻米種原和種子庫,他也期待著與相關計畫的人有所聯絡。另外也是 APNIC Foundation 的計畫負責人,同時也是 APrIGF MSGs 成員的 Sylvia Cadena,最近被選為 IGF 2018的 Multistakeholder Advisory Group (多方利害關係人諮詢小組,簡稱 MAG)成員。

在 APRICOT / APNIC ,沒有網路與實體世界之分別,任何一個網路上的意見,都會被聆聽著。在APNIC 的業務介紹時,談到了APNIC 所做的各種線上教育方式,例如透過 Adobe Connect 的即時線上教學也有線上教育學院APNIC Academy和相關的文件。由於去年大量的在使用各種網路學習平台,所以我寫了一點點心得在 Twitter上,希望APNIC Academy 的互動性更佳。這個場次結束後,也被找去實際討論了關於提升「互動性」的建議。他們與參與者有更實際的互動,當下討論並要求建議,不會讓人有網路、實體兵分兩路的分別,更不會有被監視的感覺,這點我想這是台灣政府目前還學不到精髓與其美感的地方。

去年在IGF(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的視訊會議裡裡,我觀察到政策人員和技術人員的溝通出現落差,由於政策人員無法理解技術,所以很難與技術人員溝通,更難把技術轉化成可行的政策,這種狀況會出現在資料保護、資訊安全、隱私保護等議題。通常是政策人員、執法人員、技術人員三方各執一詞,大家都想好好討論,但很難有共通的語言,這也是自去年開始會參與 APNIC 會議的原因,光空談政策規劃、理想,卻不了解技術,只會落入空談,且可執行性太低或是缺乏確實的執行方法,相當於畫大餅卻無法止飢;但若是只談技術而沒有政策背景或法律、人權意識為基礎,可能會造就缺乏人權或是尊重服務使用者的網路環境,例如以網路安全、國家安全為由,利用網路技術監看訊息喪失網路自由,或是在產品與服務設計的過程中因為不夠謹慎,形成安全漏洞,造成了使用者的資料外洩,更進一步造成損失。

APRICOT / APNIC 是一個同時兼俱政策與技術討論的場域,同時因為直接的利害關係,業者參與討論的比例更高,也因為其程策制定程序是決定後立即執行,整個亞太區的網路政策就會在這樣的場域裡直接討論並決定執行與否,而不是藉由台灣常見的由代議士及其智庫成員擬出草案後,再由專家學者背書,透過相關的程序來立法,由於離距離業者現實執行需求較遠,且也無法在短時間內收集到足夠的意見作為參考,通常容易造就一部如前所述的空談或毫無規範效力或是令業者無法生存、人民無法配合的法案。

與 IGF 一樣,這些會議雖然都可以透過網路視訊的方式參與政策制定、討論的部份,但像是一些場合,會聽到大家在討論區塊鏈、在討論交換中心的業務、討論合作的機會,以往可能要透過層層關卡、約訪的人們,都可以在這個場合裡見到與交流,都是十分難得且無法透過網路視訊會議所得到的經驗。

在這一系列文章(1)(2)(3)、(4)中用了許多的縮寫,我儘量找到完整的名稱並附上。

在 2017 年舉辦 Taiwan IGF台灣網路治理論壇(TWIGF)時,曾經有參與者反應有許多術語是無法在短時間內理解的。

今年TWIGF也將在 7 月 13、14日舉辦,也會有相關的教育訓練場次,目前正在徵求議題中,歡迎各位持續關注並參與:
  • 2018 TAIWAN IGF
    • 主題:臺灣的數位蛻變與未來:危機與挑戰
    • 日期:2018年7月13、14日
    • 地點:中華電信學院板橋所 綜合大樓
    • 網站:http://www.igf.org.tw/
    • 相關討論:TWIGF 社群
除了 TWIGF 的活動之外:
APrIGF 2018 和 APNIC 46的舉辦國家
一些放在 Flickr 的照片
APRICOT 2018 合照

 參與 APRICOT 2018 心得連結:(1)(2)(3)、(4)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2023年的最後一天

這張照片的主角是經歷台灣史上最熱夏天和被紅蜘蛛催殘後又重新長出的傑克林觀音蓮 (Alocasia jacklin),下方還有一些被酷暑折磨後的水晶花燭葉子,因為還有很多綠色的部份可以行光合作用,就留著沒有剪掉。 其實一年的最後一天和每天無異,年輕時瘋過跨年活動,到後來覺得每天醒來都是新的一天,每天醒來也都是一樣的行程,也沒有什麼值得慶祝的,平常心過好每一天最好。因為今年對我來說還是有些值得自己記錄下來,所以還是來回顧一下 2023 年好了,把本來想寫成很多篇的東西都濃縮在一篇裡。 身體健康很重要,要遠離負能量的人 在 2023 年初看電視吃核果時咬崩了一顆牙,似乎就開啟我一整年的醫療之旅,牙科、眼科、家醫科,因為中了一次新冠,發燒、全身疼痛的感覺讓人只能躺平,沒想到在年底追打新冠 XBB 疫苗時又發燒到 39 度,全身痛到只能躺著祈求自己趕快睡著,睡著就不痛了。 年中時的手術讓我決定遠離那些造成我身心嚴重受創的人事物,讓睡眠從 3 至 4 個小時增加到 5 到 6個小時,我曾經在某段時間裡一天只睡 2 個小時,這是傷害身體和心理的原因。不要小看睡眠的重要性,沒睡飽也會影響情緒,更進一步影響心理健康。曾在一本書上讀到這段話:「男人睡 6 個小時,女人睡 7 個小時,蠢人睡 8 個小時。」這句話影響我的程度很大,但我畢竟是個凡人,不是亞歷山大大帝,也不是拿破崙,我很需要睡眠修復身體。 除非自己的心理能量強大,遠離一天到晚帶著負能量的人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遠離那種動不動白頭宮女話當年的人、天天抱怨自己懷才不遇的人、這世界上只有自己最好,其他人都很爛的人、一天到晚說別人壞話見不得別人好的人⋯一定要遠離四處亂傾倒負能量的人。這些人把垃圾丟給聆聽者後,神清氣爽的離開了。不要小看負能量的影響,它會影響一個人總是負面看事情,這些人不懂自尊、自愛和自信,所以藉由傷害別人來突顯自己的美好。 當我挨了刀,躺在病床上嘔吐時驚覺得這些人蠻爛的,他們不花錢就殘害非專業聆聽者,還自以為是受害人,和討厭的紅蜘蛛一樣。 時時提醒自己,不要成為和紅蜘蛛一樣的人。 植物與害蟲的啟發 我有一些觀葉、塊根植物,但在我休養的 2 個星期裡,它們遇到台灣歷史上最熱的一年,而 紅蜘蛛(葉蟎) 也趁著我無暇也無力照顧時,自植物身上吸取養份並不斷繁殖,如同前所述那些不斷散播負能量的人一樣,於是一些處於幼苗階段的...

2024年的閱讀報告,還有電子閱讀器心得

與往年一樣,在年底或年初分享自己過往一年的閱讀記錄。較以往不同的地方在於,閱讀的媒介變多了。以往我把 Google Playbook定位在讀工作上的報告PDF,所以打開它的機會只有在讀報告的時候,但今年在平板上用 Google Playbook 上閱讀完 《巴別塔學院》 後,決定之後都使用電子閱讀器讀電子書。 目前所有的電子書閱讀器 除工作用的平板電腦被我拿來閱讀小說外,我原本就有一台MooInk、Kindle,今年多採購一台 Kobo 的Libra Colour,希望開啟彩色電子書的開始。買Kobo的電子閱讀器還有另一個原因,Kobo平台上可以購買英文電子書,有時我希望在車程上讀英文書或讀中文書時,不希望身上有太多電子產品,Kobo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所以我在 Kobo 上的第一本英文書是 《WEB 3》 。 所以這些工具的定位是: mooInk:單色,閱讀中文電子書。 Kobo Libra Colour:彩色,閱讀中英文電子書。 平板:用 Google Playbook 閱讀中英文PDF、電子書、電子雜誌,同時有 Readmoo與 Kobo APP。 Kindle:單色,英文電子書,目前已無法使用,但這是當時主管送給大家的禮物,每個人都有一台,開啟我英文電子書的使用經驗,也讓我在去Vanuatu的路上有書可讀。這台對我具紀念意義,所以留著。 但我現在沒有出國開會的機會,也很少去港澳,所以多在通勤時、剪髮時、休息時閱讀電子書。 在使用心得上,每次讀完平板都非常累,PDF的限制也無法在上面做太多記錄,電子書則受限於DRM,所以就算有劃線,也只留下空白。 Kobo的軟體整合做得最好,也可以購買中英文書籍,外出時也不用帶太多機器,如果有 Pocket 的帳號,還可以把網路上的文章存入Pocket,再用Kobo慢慢閱讀。Kobo同時也可以連結 Google Drive、Dropbox,讓使用者閱讀PDF文件,但我自己的感受是不佳,尤其是英文PDF的效果真的不好。另外,我很難把Kobo上的畫線分享出來,只能在自己的閱讀器上瀏覽,相較之下,mooInk 的分享機制做得很不錯。 在經過最近一次更新後,mooInk 的網路連線功能好很多,不像以前在休眠後就得重開機連網路。我現在還是會在 Readmoo 上買書,因為它的閱讀獎勵機制對喜歡閱讀的我是有吸引力的,只要點數足夠,就可以再兌...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