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直在想要用什麼案例來解釋這三個議題:
- 數據化思考
- 由下而上(Bottom-Up)
- 公開透明的流程
數據化思考
同樣也是 Digital Government toolkit 中的第三個原則「在公部門裡創造資料優先的文化(Creation of a data-driven culture in the public sector)」
- 政府已逐漸將資料視為戰略性資產。
- 資通訊技術促使社會生產、儲存、處理和共享數據的能力呈指數性的增加。
- 使用資料可以支持在公部門的政策決定和服務設計與執行。
- 在公部門裡創造資料優先的文化。
- 大數據可以利益於公部門中的國防、公共安全、健康和其他領域。
- 透明可以強化大眾對政府的信任和公民參與程度。
各議題下又有八至九個子議題。事實上這些議題都是媒體上的熱門議題,但我們可能很難知道為什麼這些議題會被選為這次黑客松的主要議題項目,同時也不知道議題被選出的流程是什麼?有無相關的數據或文字可以讓我們知道這些議題的關聯度和重要性。例如:
- 防災與公衛醫療的關聯度是什麼?為什麼會放在同一個議題裡?還是因為資料都集中在某一個部會裡?
- 青年發展一定等於就業嗎?還是因為資料集中於某部會中?
- 社會安全網為什麼會與高齡化放在一起?高齡化的人才需要社會安全網嗎?中低收入戶或其他行動不便的慢性病患者、無法自主行動的獨居者都不在社會安全網中嗎?
今年在 TWNIC 的研討會裡,我曾提到一個關於老年化人口與智慧城市的案例。那是去年拜訪 T.H. Schee 時,他所提議的。當每個城市都說要發展智慧城市時,有無先想過自己城市所真正急迫的問題是什麼?有沒有先看過自己城市的相關數據,例如:人口(高齡、外來、流動率)、交通事故、建築…等,這些都是會彙整至內政部再至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資料,也就是既有的資料,而相關的主事者有無自這些數據中看到自己的城市需要什麼?能否透過招商合作來處理這樣的問題或藉此發展為宜居或智慧城市。
但這樣的文化顯然未在政府部門內部養成,且在業界先後成立「開放資料聯盟」或「台灣智慧城市產業聯盟」或大大小小的聯盟、聯誼會,都沒有看到相關的發展,甚至在議程中也不見相關的資料或數據證據。
由下而上(Bottom-UP)與公開透明的流程
在華人文化裡看到「由下而上」這四個字依然會有階級的感受,但事實上它只說明了議題由廣泛收斂集中的過程。
今年的聯合國 IGF 在三月辦理了2018年第一次公開諮詢和多方利害關係人諮詢( Multistakeholder Advisory Group,簡稱 MAG)成員會議,除了 MAG 成員之外,還公開讓所有是對網路治理議題有興趣的網路使用者,就算是非聯合國成員,都可以透過現場或網路參與,在其中一場議程裡,大家就在討論所謂的「由下而上(Bottom-UP)」。
在今年度的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也公開對外召集議題(Call for Issue),議題不是由網路治理論壇的 MAG 們來決定或提供,而是由全球對網路治理有興趣的人,可以透過「IGF 2018 Call For Issues」這張表單來輸入。意見提供者所提供的議題將會公布在 IGF 2018 Proposed Issues 頁面中,同時提出意見的人將會被公布為 Resource Persons,當 2018 各國要提案需要邀請對象時,就可以從這份名單中參考。另外也有提供各國網路治理論壇成員提供今年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會議中主要議程的建議議程。
所以我們可以看到議題、議程是這樣被公開收集、公開意見提出人員。議題非常多和廣泛,收斂則要靠 MAG 成員們去收斂或是在公開徵求提案時讓大家參考全球有哪些議題方向可以思考。
看完聯合國的網路治理論壇後,再回頭看台灣的「總統盃社會創新黑客松」。
從前一段裡,我們已無法得知這些黑客松的議題是怎麼來的。接下來:
- 未公開評選標準的制定方式。自頁面上知道已有這些評選標準,但為什麼會給予這樣的權重?
- 未公開各組的成績及計算方式。延伸自評選標準,在這次投案的一百多組裡,可以看到有不少投案的議題和說明。在三月底時已公布了入選的二十組,並公布了這些題目為什麼會入選的原因,但不見各評選標準的給分,同時也不知道各個委員的評分是多少?也無從得知評選的分數計算公式。
- 未公開評選委員的揀擇標準。評選團隊們在其相關的領域裡的確都具有「代表性」,這點滿足了執行團隊在公開評選委員時,可以應付所有媒體對於代表性的提問。但我在其簡報裡看到了這麼一段話:「突破部門藩籬,以議題導向,促進多元利害關係人之合作」這是很好的目標,但我也想問,簡報中所指的「利害關係人」有哪些角色?假設某個團隊使用了衛福部的資料來開發某個專案,請問這個專案的對象不是利害關係人嗎?例如某個團隊使用了交通部的資料,來研究如何降低某個路段的車禍事故,請問該地的居民、用路人是不是利害關係人?利害關係人是否成為評選委員的標準,我們無從得知,但具有「代表性」是否就可以成為評選委員?這點大概只有委辦單位、執行單位自己心裡清楚。如何有效率的選擇利害關係人,可以參考 獸群之心 / Soking 所撰寫的「談UX設計師網站改版三招:利害關係人訪談/數據分析/Prototype」一文。
- 未公開團隊成員姓名。每逢報稅期間,總是會有人在社群平台上抗議,要求公布開發報稅軟體的公司或工程師。在這次不論是進入初選或初選佳作的名單裡,都只有組名,也許是因為個人資料保護法的考量,而不公布組員名單,這樣的利弊得失,就各自衡量了。
總結一下我所看到的問題:
- 未公開議題選擇的流程且議題缺乏數據基礎支持。
- 未公開評選制定方式。
- 未公開各組成績與計算方式。
- 未公開各委員的評分成績。
- 未公開委員的揀擇標準。
- 未公團隊成員姓名。
既然什麼都是「未公開」,自然也不用談透明了。
最後,我們來看看網址。這個活動被稱冠名為「總統盃社會創新黑客松」,主辦單位是中華文化總會(GACC),協辦單位是資策會。網址是:「https://presidential-hackathon.iii.org.tw/」
- 因為是叫「總統盃社會創新黑客松」,所以用了presidential-hackathon,22個字元,不算短,好記嗎?看個人的記憶力有無衰退或要不要使用在這種地方或是放在書籤裡了。
- 域名是*.iii.org.tw,也就是這個網站由資策會執行,所以GACC和資策會為什麼能使用「總統盃」,可能也要想一想這個活動和 iii.org.tw 的關係與正當性?為什麼法人單位的活動可以用「總統盃」?真正的主辦單位是哪個部會?如果這麼重視這個活動,為什麼不買一個域名?
留言
發佈留言
請勿匿名留言,待審核後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