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閱讀歐盟區塊鏈技術運用於身份識別的報告與台灣的數位身分識別證

Photo by Adli Wahid on Unsplash

中午時間,我在查詢相關資料,回覆信件後,回頭問自己:「為什麼自己在查詢資料時,總是先從歐盟的資料著手?很多人會反應為什麼要查歐盟或 OECD 的資料而不先使用國內的資料?其他國家的研究資料不能用嗎?」

這幾年的心得是,在歐盟和 OECD 的報告裡會提供研究方法,公開告訴每個人,他們的數據來源、取得方法、怎麼推估、根據什麼政策框架,有什麼研究限制,這些公開的研究條件,都經得起外界審視和質疑,所以在檢查其合理性後,可以使用這些報告。

以區塊鏈技術運用在身分識別用途來說好了,在 GDPR 公布後,裡面的條件都規範了資料使用和流通的限制,對於喜歡不經告知就擅自挪用、交易的企業來說,使用資料的成本與門檻都提高許多,許多科技業者也質疑,在需要資料發展創新科技,如 AI 和區塊鏈,或是自主駕駛車輛,也需要大量的地理交通資訊,在 GDPR 這麼嚴謹的限制條件下,要如何發展新科技?

曾經我也是這麼質疑著。沒有資料,區塊鏈技術也只是一種工具,就像 3D 列印機缺乏設計圖、設計資料,也只是一部工具而已。

歐盟在區塊鏈應用的相關法規、發展與研究


ESSIF 在區塊鏈應用的情境圖,來源:European Self Sovereign identity framework

歐盟在 2018 年 2 月,歐盟委員會和歐洲議會成立了  European Blockchain Observatory and Forum,不僅針對區塊鏈技術與 GDPR 的研究,同時也有針對區塊鏈的可擴展性、資料可攜性、在政府與公共服務應用的建議、在歐洲國家的發展,還有大家最常討論的身份識別應用,總共五本報告,在網站上公開下載;為了鼓勵公私合作,在 2018 年 4 月成立了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rusted Blockchain Applications (INATBA),一個以多方利害關係人為基礎的單位,有政府、研究單位、區塊鏈應用的研究機構,包括來自台灣的 BiiLabs

在 European Blockchain Observatory and Forum網站中的其中一本報告:「Blockchain and Digital Identity」利用了短短的 27 頁解釋了相關的應用、注意事項、法律規範,也提出了建議:
  1. Support the role of government as an issuer of verifiable credentials.
    支持政府作為發放該證明的角色。
  2. Clarify the relation of blockchains to eIDAS.
    澄清區塊鏈的數位身份識別與 eIDAS 之間的關係。
  3. Clarify open issues around decentralised identity and the GDPR.
    澄清圍繞在去中心化的身分識別和 GDPR 之間的關係。
  4. Clarify other potential regulatory issues.
    澄清其他潛在的法規議題。
  5. Continue the work of exploring a European Self-Sovereign Identity framework as part of the European Blockchain Services Infrastructure (EBSI).
    持續探索歐洲自我主權身份框架,並納入歐洲區塊鏈服務基礎設施的一部分。
  6. Support the broad use of digital identity in cities.
    支持在城市之間廣泛的數位識別身份應用。
針對  (2) 該份報告裡也說明了 eIDAS是在 1999 年藉由電子簽章支持歐盟的Digital Single Market 政策,它是一個組合,包括了:eID、eTimestamp、eSignature、eSeal、Qualified Web Authentication Certificate、Electronic Registered Delivery Service、Legal recognition of electronic
documents。

在 (5) 提到的歐洲自我主權身份框架 (European Self-Sovereign Identity framework,簡稱ESSIF) ,裡面就有提到了潛在的運用,也納入歐洲區塊鏈服務基礎設施 (European Blockchain Services Infrastructure,簡稱 EBSI) ,這是一個由歐盟成員國成立的合作框架,在 2018 年 10 月已有 26 個國家加入,EBSI 的目的是要進行跨境數據的傳輸,把 ESSIF 納入 EBSI 也顯示歐盟成員國的居民身份資料是可跨境流通的,至於用途,各有優缺點,目前 ESSIF 在區塊鏈應用的部份也完成第一階段 (Phase 1),也只是案例和第一次實施的對象,來定義 ESSIF 中有哪些是可以納入 EBSI 之中的元件,2020 至 2021年則研究、設計、建立初次的 ESSIF 實施框架,目的是要能夠支援多方連結,2021 至 2022 年則大規模實施。

如果上述的(2)、(3)、(4) 都能回答和澄清的話,(5)、(6) 才能實現,也才會讓人民有信心去支持 (1)。

歐盟並未反對區塊鏈或 AI 研究,而是透過自己歐盟境內的發展政策、法規,打造一個資料可以自由跨境流通的區域,因為他們很清楚的了解當資料可以自由流通,才能為歐洲國家帶來經濟效益,而我們區部看到的法令限制,除了對非歐盟成員國的門檻外,其實也可感受這些法律能讓人民做決策、擁有自己資料的控制權,而不是任由政府取用、調查、監控,或是讓企業把使用者資料當作商品交易、惡意曝露使用者隱私或不善盡其保使用者資料的責任。

最後,要提到歐盟在第一階段 (2011-2015) 電子化政府行動綱領裡就有規範,在「個人資料透明度」上,以五個等級來判斷一個電子化政府服務的「透明」與「成熟」程度:
  1. 成熟度0:民眾完全無法掌握個人資料被誰查詢、或是查詢目的。
  2. 成熟度1:民眾只能掌握自己的資料是否被查詢過。
  3. 成熟度2:民眾可以掌握自己的資料是否被查詢過、在什麼時候被查詢過。
  4. 成熟度3:民眾可以掌握自己的資料是否被查詢過,以及在什麼時間、被誰查詢過。
  5. 成熟度4:民眾可以掌握自己的資料是否被查詢過,以及在什麼時間、被誰、以什麼目的被查詢過。
在其第二階段 (2016-2020) 電子化政府行動綱領中,則是強調資料跨境流通、以及電子文件的有效性;所以他們也很努力進行相關規劃,包括eID、電子簽證等事項。

整體看下來,其實歐盟是循序漸進的從研究、設計應用場域、法規框架、日程,都是很完整的有所依循,也很難因為「改朝換代」而中止或廢止整個計畫。

台灣政府的規劃

台灣政府很容易因為「改朝換代」而做出中止、廢除、刪減前朝預算的行為。

儘管實際執行的團隊不變,卻會因為預算被刪除而無法繼續,甚至無法做到最初的標準,草草結案,最後又是一個蚊子館或無人看守的計畫蚊子網站。

台灣政府單位提到要建立一個政府骨幹網路,藉由區塊鏈應用來加強隱私與保密,並期待達成去中心化的目的,而人民透過數位識別證明來使用這些政府服務。於是我找了一些相關的政府公開資料,想要了解是在什麼樣的框架、理念、技術下進行:
  1. T-Road入口網規劃說明 PDF (2018.03)
  2. 20181227(簡報)國家發展委員會:「智慧政府規劃」報告
資料來源:T-Road入口網規劃說明 PDF
資料來源:20181227(簡報)國家發展委員會:「智慧政府規劃」報告
這些說明都展示了台灣政府規劃的方式與作法,以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方式,讓大家了解未來透過這張數位身分識別證可以取用哪些資料庫、要整合哪些資料庫、有什麼用途。但如果比對了第二張在「智慧政府規劃」報告裡所提到的 T-Road 規劃,其實和歐盟現行的規劃圖類似,資料的提供者與資料消費者透過國家層級的介面,一次性交換資料。

來源:European Self Sovereign identity framework
台灣「電子簽章法」在 2011 年 11 月 14 日公布,2012年 4 月開始執行,主管單位是經濟部;自然人憑證則是遵循著電子簽章法,並有「內政部憑證管理中心憑證實務作業基準」;現行的國民身分證,則是有「國民身分證及戶口名簿製發相片影像檔建置管理辦法」,這部管理辦法依循著現行的「戶籍法」,戶籍法第二條註明了:「本法所稱主管機關:在中央為內政部;在直轄市為直轄市政府;在縣(市)為縣(市)政府。」,所以「國民身分證及戶口名簿製發相片影像檔建置管理辦法」的主管機關同戶籍法。

如果說自然人憑證是依循電子簽章法,而國發會的簡報第 8 頁中得知,未來的數位身分識別證是新版的自然人憑證,主管機關是內政部,但是該依循「電子簽章法」還是「國民身分證及戶口名簿製發相片影像檔建置管理辦法」?因為我們也自媒體報導知道,它其實也具有電子簽章的功能。

附帶一提的是,在「國民身分證及戶口名簿製發相片影像檔建置管理辦法」第 21 條註明了,身分證上記載了 25 項資訊、內政部的簡報表示紙本卡上有 11 條資訊,對於推廣數位身分識別證的人來說,他們會以未來的身分證卡面會減少曝露的資訊為理由作為正向的推廣原因。但是,為什麼不修改這部管理辦法,發行新的、不要結合手機、不要結合個人財務金融資訊的身分證,也不要把這麼多資訊揭露在卡面上呢?有次我去便利超商兌換中獎的 200 元發票,我才知道,原來超商可以用他們的掃描機來掃瞄現行身份證背面左下角的一維條碼,即個人的身分證字號,記錄在兌換記錄裡,也許是連結到財政部的相關資料庫,但也因為必須出示我的身分證,於是又讓第三人知道我的出生日期和居住地。

政府數位化的規劃應該是結合人民的需求、業務執行者的工作角度、管理者的需求,從各面向著手整合政府內部流程,再視需要的憑證需求來規劃新型態的憑證,而不是把刀子丟給人民,讓人民直接和第一線業務執行人員發生衝撞,增加第一線人員的挫折感和工作負擔。這件事情在 Open (Gov) Data 時代已經發生過很多次了,現在依然上演著同樣的戲碼。

目前這些問題也還未釐清,但目前看似都由內政部、行政院、國發會承擔下來了,在未澄清相關問題前,也無法支持相關的政策。

結論

回到文章最初,歐盟在制訂相關的應用、策略都是有跡可循,也能讓我們從歐盟的網站上取得豐富的發展過程、發展規劃、研究計畫,甚至公開向全球徵求計畫。我也許不夠了解區塊鏈,但在歐盟的應用發展歷程裡,我所注意到的是政策實行的合理性與合法性。

每個政府都有讓人垢病的地方,每個執政者都有自己的包袱,每個執行者都有其困難點,研究者也一定有研究方法和研究限制。

但我實在不知道因為「改朝換代」而做出中止、廢除、刪減前朝預算行為的政府,要如何與人民建立「信任」,我希望專卡專用、不要揭露那麼多資訊在這張卡片上,除了主管機關和相關的法源外,我也看到內政部簡報裡提到的第三方獨立及驗證,這不是各位理想中的去中心化吧?委託第三方或是第 N 方,而非點對點的認證,已經違反了去中心化的原則。這些問題,還是先請台灣政府把基礎的政府數位化權責相關問題釐清吧!

前篇閱讀:對台灣即將更換的數位身分識別證的幾個疑問,也可以閱讀刊登於吐納商業評論的版本

留言

  1. 您好,在研究ESSIF时无意中搜索到您的blog,意外的发现有许多共同关注的事物,比如区块链、CBDC等等,感谢分享!

    回覆刪除

發佈留言

請勿匿名留言,待審核後才會出現。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

在 2024 年結束前,我想聊聊生成式 AI 應用的影響

大約在 2023年初,因為 ChatGPT 出現,在當時提供我非常大的幫助,雖然那時的 GPT 反應不快,精準度約 80%,但比靠自己有限的英文聽力與對法律文字的理解能力,它提供的協助比當時的 Google Translate 還多,雖然我還是得周末加班處理,別人連假出去玩,我只能在家裡翻譯錄音及重新撰寫文章,但隱約已有不安的感覺:「身為研究人員,依賴這些工具後,我存在的價值在哪裡?」 在工作裡,生成式 AI 協助我翻譯、校正文字、重組文句、擬問卷題目。當我撰寫好一篇內容後,它可以幫我檢查別字(我很容易有別字)、贅字,或是它會協助挑出一般人不易理解的字句,並提供建議,而我會參考它的建議,再調整文章內的字句。它相當於一個輔助的編輯,在我把文章交給編輯前,先調整文章內容,提高可讀性。有時我請它翻譯文章,裡面有我無法理解的句子或字詞,就會請它解釋到我能以白話理解、表達為止。 隨著使用它的頻率增加,我也去聽關於學術倫理與人工智慧的演講。台上的講者提到一位博士班學生一直寫不出論文,在無法延長修業年限的情況下,使用 ChatGPT「編」出一本乍看之下很真實的著作。當時的 GPT 沒有 4o 有多種功能,但正經八百的與人說瞎話的功能已經令人刮目相看。當這本論文到達指導教授的手上,有經驗的教授第一眼就看參考文獻,馬上被教授抓到破綻--參考文獻的中作者根本沒有出版那篇論文。當時已經有預防論文抄襲的判讀系統,避免學生抄襲,但也曾經因為對非英語母語寫作者的寫作方式而誤判的案例。教授給這位博士班學生一個機會重新撰寫他的畢業論文,但最後,這位博士生仍然無法產出論文,除浪費時間外,在學術倫理評價上也被留下污點。 因為這件事,我如果在撰寫文章時有使用 AI 工具輔助,我多會在文末註明,該篇文章是與哪一個 AI 合作產出,我也會讓主管與同事知道,我使用 AI 在工作文件中提供哪些協助,這已成為我個人的習慣。 隨著可以應用的工具愈來愈多,我也看到許多文章、報告裡都出現 AI 工具的痕跡,有時使用者以為其他人看不出來,但這些痕跡很明顯,如果作者能自我揭露,是一件很好的事。當然現在沒有任何規定、規範要求撰寫者這麼做,但聽同事說國外的期刊已經要求作者自我揭露,我想國內應該也會有相關的要求。 在台灣,政府也提供使用生成式AI的參考指引。台灣行政院在 2023 年 8 月底公布由國科會擬定的「 行政院及所屬機...

2023年的最後一天

這張照片的主角是經歷台灣史上最熱夏天和被紅蜘蛛催殘後又重新長出的傑克林觀音蓮 (Alocasia jacklin),下方還有一些被酷暑折磨後的水晶花燭葉子,因為還有很多綠色的部份可以行光合作用,就留著沒有剪掉。 其實一年的最後一天和每天無異,年輕時瘋過跨年活動,到後來覺得每天醒來都是新的一天,每天醒來也都是一樣的行程,也沒有什麼值得慶祝的,平常心過好每一天最好。因為今年對我來說還是有些值得自己記錄下來,所以還是來回顧一下 2023 年好了,把本來想寫成很多篇的東西都濃縮在一篇裡。 身體健康很重要,要遠離負能量的人 在 2023 年初看電視吃核果時咬崩了一顆牙,似乎就開啟我一整年的醫療之旅,牙科、眼科、家醫科,因為中了一次新冠,發燒、全身疼痛的感覺讓人只能躺平,沒想到在年底追打新冠 XBB 疫苗時又發燒到 39 度,全身痛到只能躺著祈求自己趕快睡著,睡著就不痛了。 年中時的手術讓我決定遠離那些造成我身心嚴重受創的人事物,讓睡眠從 3 至 4 個小時增加到 5 到 6個小時,我曾經在某段時間裡一天只睡 2 個小時,這是傷害身體和心理的原因。不要小看睡眠的重要性,沒睡飽也會影響情緒,更進一步影響心理健康。曾在一本書上讀到這段話:「男人睡 6 個小時,女人睡 7 個小時,蠢人睡 8 個小時。」這句話影響我的程度很大,但我畢竟是個凡人,不是亞歷山大大帝,也不是拿破崙,我很需要睡眠修復身體。 除非自己的心理能量強大,遠離一天到晚帶著負能量的人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遠離那種動不動白頭宮女話當年的人、天天抱怨自己懷才不遇的人、這世界上只有自己最好,其他人都很爛的人、一天到晚說別人壞話見不得別人好的人⋯一定要遠離四處亂傾倒負能量的人。這些人把垃圾丟給聆聽者後,神清氣爽的離開了。不要小看負能量的影響,它會影響一個人總是負面看事情,這些人不懂自尊、自愛和自信,所以藉由傷害別人來突顯自己的美好。 當我挨了刀,躺在病床上嘔吐時驚覺得這些人蠻爛的,他們不花錢就殘害非專業聆聽者,還自以為是受害人,和討厭的紅蜘蛛一樣。 時時提醒自己,不要成為和紅蜘蛛一樣的人。 植物與害蟲的啟發 我有一些觀葉、塊根植物,但在我休養的 2 個星期裡,它們遇到台灣歷史上最熱的一年,而 紅蜘蛛(葉蟎) 也趁著我無暇也無力照顧時,自植物身上吸取養份並不斷繁殖,如同前所述那些不斷散播負能量的人一樣,於是一些處於幼苗階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