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網際網路10年小記

Photo by Adli Wahid on Unsplash

2019年是個很特別的年份,除了世界各國迎來選舉之外,World Wide Web (WWW)誕生 30 年,網際網路慶祝誕生 50 年,而台灣的 INSIDE 也在今年慶祝滿10年,並舉辦徵稿活動,主題是:「2009 至 2019 在網路、科技與新創,你認為最重要的一件事是?」

10 年發生大大小小小的事都出現在腦海裡,全球的、台灣的,還有更多事是我未注意到的。我想了很久,造成全球衝擊最大的一件事?斷網?Facebook 和 Cambridge Analytica 的事件(2018)?網路安全?電子化政府?第一台 iPod (2001) 或 iPhone (2007) 出現?能對全球使用者使用行為改變的「事件」還有什麼?

想來想去,好像只有在2009年,Satoshi Nakamoto 讓 Bitcoin 系統實際上線後,對網際網路使用者、夢想家、改革者、經濟學家、財金專家、投資人、掮客、政府、古老守舊的財金系統,從思想面到應用面都引起了極大的迴響--不是極端的厭惡,就是極度的狂熱。

從 Bitcoin 到 bitcoin 再到區塊鏈,有人看待區塊鏈是一個分散式的儲存系統,而這本來就有其他類似的系統在全球運作,也有人看待區塊鏈是一個加密的記錄資料庫,也有人把它應用在電子支付、資料交換、數位資產的所有權,也有人認為它不過是衍生性金融商品的一種,畢竟有不少人用炒作 IPO 的觀念在炒作 ICO。網際網路之父 Vint. Cerf 直接說他不需要區塊鏈
Don Tapscott 所主持的 Blockchain Research Institute ,還有其著作 Blockchain Revolution 都是啟發許多人對於區塊鏈的興趣與想像,甚至投身其中,對於區塊鏈將改變整個世界的理想是深信不疑的。

與其一直執著在這個世界是否需要區塊鏈或是區塊鏈會不會改變世界,我反而注意到,因為Bitcoin 白皮書的出現,改變了許多人對貨幣、密碼學、加密技術的興趣,還激發了各種的想像,特別是「去中心化」的基礎思想,也激起了民眾對於政府過度集中化管理、貨幣政策的反思。各種形式的區塊鏈技術、應用、各種使用場景的想像也紛紛出現。

Bitcoin 白皮書出現,其標題寫明了:
Bitcoin: A Peer-to-Peer Electronic Cash System
並在摘要第一句話註明:
A purely peer-to-peer version of electronic cash would allow online payments to be sent directly from one party to another without going through a financial institution. 
這段話讓所有人開始反思「銀行」在現實世界交易中的角色、功能與提供的服務?它所收取的費用是否合理?是否於其提供的服務與品質相當?在其他現行的電子支付方式裡,至少都要透過銀行或是至少有一方機構在處理交易的事項、身份的核對、或是收取維護與營運系統的費用,但Bitcoin這套支付系統就是 A 付給 B多少錢,B 就實收多少錢,A 也不需要再支付手續費。這也迫使全球金融財務系統察覺應需要改變,避免被排除在金融交易作業之外,甚至考慮使用區塊鏈技術。環球金融電信協會 (SWIFT) 便採用 Hyperledger Farbic 來開發跨國結算的交易系統,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更透過 Corda、Hyperledger Fabric和Quorum 三種架構來開發加速銀行間的清算和支付系統。如果要以實際發生過的事情來對照,大概就像是 VoIP 出現,導致電信產業在語音通話生意上的產生危機意識一樣,我相信現在有許多人對於「打電話」這件事的想像應該不是拿起話筒、按鍵撥號,而是打開即時通訊軟體,找到對方的ID,直接透過網路對談,當然我直接省略了背後的通訊協定、網路協定、編碼之類的基礎理論。目前可以觀察到電話還是存在著,我們的手機還是保有傳統的電話通訊功能,而 Bitcoin 系統的初始目的也不是要消滅銀行,而是不讓銀行擴張自己在交易流程中地位,例如為了預防詐騙,而過度收取交易對象的身份資料、擁有這麼多個人資料、敏感資訊卻沒有妥善保存、又或是在一筆交易中收取過高的手續費。

在以往有各種代幣或是數位化的代幣,但因為當時的網際網路的發展與資訊教育普及和度不如現在,加上「政府」的權威管理,人們對於「代幣」的想像還是處於商品階段。在 Bitcoin 白皮書所提到的 Peer-to-Peer 理念下,也開始刺激人類的想像力,例如去除第三方、去中心化,甚至直接挑戰國家的貨幣政策。在有些影片裡,有些區塊鏈技術狂熱者開始不滿意各國政府藉由操弄匯率作為政治目的談判籌碼,進而想挑戰國際金融法規藉由發行代幣與電子支付系統,更甚者在資本充裕的情況下,挑戰全球貨幣政策。發行貨幣的權力從政府變成幾乎人人可行。有一些曾經在媒體版面上被高度討論的數位貨幣,它的基礎概念會比較接近John Nash 所提到的 Ideal Money,在 John Nash 的假設裡,未來全球的貨幣種類會減少,會趨向區域性可以在區域內各國流通的貨幣,且具有長期的穩定性。
In the near future there may be a smaller number of major currencies used in the world and these may stand in competitive relations among themselves. There is now the "euro" and the inflationary tradition of the Italian lira seems to be past history now. And there COULD be introduced, for example, a similar international currency for the Islamic world, or for South Asia, or for South America, or here or there.
我的想法是,Bitcoin 白皮書出現之前,也許有人想挑戰央行、法定貨幣的地位,但總會因為技術、時間、國際政治情勢各種因素而失敗。Bitcoin 白皮書出現的時機與當下的環境,讓每個人開始思考國家貨幣政策對個人、社會、區域至全球政治局勢的影響,也同時讓人思考「貨幣」的定義與價值,也很難得的,幾乎每個經濟學家都要被問一輪關於 bitcoin 的看法。例如就有人問 John Nash,bitcoin 是否就是他所不斷提到的 Ideal Money?不過,幾乎經濟學家們對於 bitcoin 都沒有好感,認為它不具有社會價值、無法提供社會正向的功能、不具有長期穩定性、如同鬱金香狂熱一樣...等。

除了網際網路公開被世人所用,不再僅限於軍方或是校園研究使用後,我想不起來還有什麼技術或產品能有這麼大的討論。當然,有人會提到物聯網、智慧城市、5G、人工智慧的出現,但這些其實也不是在這十年內出現,更早就有人在提類似的概念,就如同區塊鏈裡許多應用的技術,在更早之前都有人提過,但會直接挑戰到國家貨幣政策等級技術的,大概就是從 Bitcoin 白皮書出現開始。

Bitcoin 白皮書也刺激了其他類似技術出現,更進一步的讓各種原本在現實生活裡、網際網路上的行為開始往區塊鏈的應用發展。就如同網際網路出現,大家試著把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藉由網際網路來協助解決一樣,試圖運用新的技術來解決生活裡原本就存在的問題,也刺激了許多哲學性、社會議題、人類行為相關的討論,這反而是我樂見,更希望能持續下去。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

從開放式電子紙閱讀器的需求來談資料可攜與互通性

這個炎熱的周末,我沒有外出,而是在家中閱讀。「閱讀」在日常生活中很重要,不管是讀社群媒體的文字或是書籍裡的文字,我是一個貪讀的人。然而就像個體經濟學裡的公式,欲望無窮,卻受限於(Subject to)空間大小,我不得不縮減藏書的空間,曾一度堅持只有商管書籍才買電子書,才能擁有更多擺放文學或小說書籍的空間。但在通勤、旅途中,還是希望有一本可以滋潤心靈、滿足想像空間的書籍可以度過極度乏味,且蜷縮在經濟艙無法伸展的四肢,或躺在醫院蒼白充斥著苦難人生氣味的病榻上,能因為作者的文字而使思緒不受現實限制而飛舞在另一個世界中,不是被吞沒在黑暗狹窄的機艙座位或藥水味的病房,又或是日復一日無起伏的日常生活中。小小的電子閱讀器裡的書櫃是心靈的另一個寄託,於是我在電子出版平台上買了吳爾芙的《論自我與寫作》、《自己的房間》,去年在病床上讀了《「我反對!」不恐龍大法官RBG第一手珍貴訪談錄 》引起護理師們的好奇,問我為什麼不滑手機而是一直在讀電子書。 我的第一台電子閱讀器是 Amazon Kindle,是當時的上司送給工作單位每個員工的禮物。那陣子我準備出發去柏林,我收到了閱讀器實在開心不已。當時已在考慮採購電子閱讀器,但在各家閱讀器間糾結,受限於各家閱讀平台與閱讀器及預算限制,我必須精打細算。由於自己已經有平板,所以覺得平板電腦暫時就夠了,所以一直沒有動手採購,直到上司把閱讀器放到我手中,才知道使用電子閱讀器實在太愉快,沒有被干擾、就是專心的閱讀,享受作者的文字。第二台是 Readmoo的第一代MookInk,Kindle當時只能閱讀英文書籍,我還是習慣讀中文,閱讀中文的速度比較快,也更容易產出心得,所以我還是購買中文電子閱讀器。我常在登機坐定可以開啟電子產品後,就開起閱讀器閱讀,它成了我的行動書櫃。近期也買了Kobo的彩色電子閱讀器,主要的原因在於,我可以在Kobo的平台上買到我需要的外文書籍,我不需要把中英文書籍分兩個閱讀器,而Kobo的軟體介面整合的不差,例如有些文章可以暫存到Pocket裡,我可以在通勤時閱讀短文。 電子書還是有電子書的限制,因為不同不台的閱讀器並不互相支援,所以我在 Google Playbook 購買的電子書,無法輸出至 MooInk、Kindle、Kobo 的電子閱讀器中,我在博客來、Google Playbook購買的電子書,也只能使用平板閱讀。在電子書還沒...

各國政府在談資料跨境傳輸時,台灣需要什麼?

保護個人資料可能是各行各業的一個重要議題,不止增加了企業的資安相關成本也增加了法遵成本。尤其是需要跨國傳輸(個人)資料的企業,除了要配合各國的資料保護法(規範、規則)外,也要擔心資料外洩事件後續的成本,還有許多額外的行政手續。許多國家已經感受到資料流動的重要性,也紛紛的透過數位經濟協議、各種雙邊或多邊協議,來減輕企業跨境傳輸資料時的相關成本,以促進(數位)經濟發展,例如2018年時,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已簽署「美國-墨西哥-加拿大協定」(United States, Mexico, and Canada Agreement),讓這三個國家的企業可以在北美境內自由傳輸資料。 2019年由日本前首安倍晉三在世界經濟論壇和2019年的G20大阪峰會中提出提出「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簡稱DFFT),其核心概念是「基於信任的資料流通」。這樣的概念主要是建立彼此信任的跨境資料傳輸,促進資料自由流動,同時確保對隱私、安全和智慧財產權之信任。 在2019年G20大阪峰會時就已談出了DFFT的發展概念,2021年時已擬定發展的藍圖。當時也討論了所謂的資料在地化、資料主權等議題,並且也有著「資料的連結與使用是可提升生產力的重要因素,限制跨境資料流動,會是國際貿易體系的沉重成本之一,且資料在地化的要求可能會提高企業的生產與法遵成本」之共識。 到了2023年,因當時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UN IGF)在日本京都舉辦、及G7日本廣島峰會的緣故,DFFT的概念再次被提出,且被熱烈討論著。G7廣島峰會裡則是建立了夥伴關係機制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 for Partnership,IAP),並由OECD擔任協調的單位,來建立所謂的IAP;日本的JICA(Japan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Agency)也在UN IGF 中提出執行 DFFT 之相關倡議。 如果有興趣進一步了解DFFT,可以閱讀: Digital Agency, 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 (DFFT) , World Economist Forum, Data Free Flow with Trust (DFFT): Paths towards Free and Trusted Data Flows 網路上的資料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