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讀歐盟「數位服務法」和「數位市場法」草案心得

在 3 月 24 日時參與了台灣網路講堂所舉辦的活動,這個活動是以在台灣較知名的美國 Parler 案為題,來討論歐盟的「數位市場法」 (Digital Market Act. 簡稱 DMA ) 對於「守門人」(Gatekeeper) 平台的管制,並邀請了從競爭法、經濟學、公平會、傳播及科技法律不同角度的講者來討論這個議題。

受限於時間,講者們只能把不同角度的重點讓參與者了解,事後再看 DMA 時,才了解並不是只有單純只對守門人做規範,而是從整個歐盟打算將會員國打造成「數位單一市場」(Digital Single Market)的整個脈絡,並從其發展資料經濟 (Data Economic)所發展不同階段的相關政策、指令與法律,而主管 (也是當天活動的引言人) 也提醒,還可以自歐盟在 2018 年 5 月正式執行的「一般資料保護規範」(General Data Protection Regulation,簡稱 GDPR) 觀察,歐盟當局不是只有外表看到的禁止、設限,更重要的,它是希望藉由明確的「法遵」 (Compliance) 要求,建立一個健全、具有發展與競爭機會的數位經濟市場。

這些法遵要求不論是對歐盟會員國境內發展數位服務的廠商、中小企業、不同規模的平台,到跨國企業進入歐盟市場發展,除了要面臨相關的市場調查外,也同樣要遵守。

如果無法看整個歐盟的數位單一市場發展,應該要了解 DMA 其實是「The Digital Services Act package」的法案之一,另一個則是「數位服務法」 (Digital Service Act. 簡稱 DSA ) ,DSA 規範了不同規模的「線上中介產業」 (online intermediary) 該做的事及責任,而 DMA 則是針對法案草案中所規範的守門人更加上了「義務」(Obligation)。由於台灣網路資訊中心已在其部落格中有整理相關的摘要,且台灣網路堂也會公布當天活動的錄影,所以在這篇文章就不再解釋 DSA 和 DMA ,有興趣的人可以自己再去閱讀兩個法案的草案內容,歐盟執委會也有整理許多相關的問答在其網站中,十分好閱讀。

DSA、DMA 與歐盟其他法案的關係

在歐盟執委會網站中有提到,DSA  是一個水平的計劃,重點關注線上中介業者對第三方內容的責任,網路用戶的安全或對信息社會的不同提供者的不對稱盡職調查義務等問題,且關於線上有害的內容、不實資訊則不在 DSA 的規範中;DMA 的提案則關注經濟不平衡,守門人的不公平商業行為及其負面後果,例如使平台市場的競爭能力減弱。在 DSA 與 DMA 的草案中,皆提到了與其他法案的關係,畢竟這兩個草案都會讓外界好奇,對於既存在的歐盟 GDPR、電子商務指令、競爭法要如何配合?

在歐盟網站提供的常見問答裡就提到了:「DSA 並不會取代原有的電子商務指令,而電子商務指令是所有數位服務法律的立法框架。」(The proposed Digital Services Act will not replace the E-Commerce Directive, which remains the cornerstone legal framework for all digital services.)同樣在 DMA 的第 7 條:「守門人必須確保這些措施的實施符合歐盟(EU) 2016/679 法規和第2002/58 / EC號指令,以及有關網路安全,消費者保護和產品安全的法規。」(The gatekeeper shall ensure that these measures are implemented in compliance with Regulation (EU) 2016/679 and Directive 2002/58/EC, and with legislation on cyber security, consumer protection and product safety.),其中的(EU) 2016/679 法規即 GDPR ,而 2002/58/EC號指令即其電子商務指令。所以 DSA 與 DMA 裡的各種要求是補全了相關的法遵步驟、規範不同規模平台的責任與義務。

Google 併 Fitbit 的案例

在讀過 DMA 和 DSA 後,第一個讓我聯想到的不是 Twitter 和 Facebook 停止 Trump 帳號的發言權,也不是 Amazon 以仇恨言論使用者眾多而中止 Parler 的服務,而是 Google 併購 Fitbit 的案例。

Google 在 2019 年 11 月便表示要以美金 21億併購 Fitbit,由於 Fitbit 擁有長期且大量的使用者健康數據,這個併購案引起了歐盟的憂慮,在歐盟執委會在 2020 年 8 月的新聞稿中表示,若當 Google 併購 Fitbit 成功,除了擁有 Fitbit 用使用者的健康數據資料庫外,也可以利用這些隱私資料開發相關服務、具有龐大的廣告優勢,尤其是未來可能利用這些健康數據開發醫療服務時,可能都會造成對其境內服務商的不公平甚至阻礙發展。於是歐盟也開始著手進行相關的調查,並把相關的記錄都公布在其競爭網站的 M.9660 記錄裡。

Google 和 Fitbit 兩家都是美國公司,但在合併時,由於這兩家公司都擁有全球使用者的資料,於是也讓許多國家為了保護使用者隱私、維持醫療與廣告相關市場業務的正常發展,都藉由競爭法對此合併案進行調查。除了歐盟之外,2020 年 11 月澳大利亞競爭與消費者委會員 (Australian Competition & Consumer Commission,簡稱 ACCC ) 也公告將對 Google 併 Fitbit 的案件進行同樣的調查。

最後 Google 在 2021 年 1 月公告完成併購 Fitbit,其中包含了同意對歐盟對廣告、網路應用程式介面的取用、腕戴的穿戴式裝置發展的要求,而這些內容都與 DMA 中對於守門人該負擔的義務是類似的。雖然 Google 併 Fitbit 的案例發生在 2019 年,法案是在 2020 年 12 月公告草案,但其實在 2020 年 6 月至 8 月中間則進行了Digital Services Acts Package 的公開徵求意見,所以幾乎是一致的。

相關的利害關係人參與仔細的利益分析

在 DSA 和 DMA 在其草案中都分別明確的列出了相關的行業、業者,在諮詢時也明確定義了要徵求意見的利害關係人,所以不會有其他非利害關係人或是不了解草案目的人的意見在其中,同時他們在線上徵求意見也行之有年。

如同 GDPR 規定要有資料長的存在,在 DSA 中的第 38 條與第 47 條也建議要成立所謂的 Digital Service Coordinator 進行協調工作,並有 European Board for Digital Service;在 DMA 裡有非常仔細的成本與利益分析,較 GDPR 更為完善,看起來也似乎比 GDPR 更容易執行。 

台灣的「產業+網路」政策...

之後我則注意到台灣的立法委員們在國會殿堂上談論著澳大利亞與 Google 和 Facebook 的新聞收費事件,要求國內相關主管機關要求也有對應的法規。希望他們可以先了解這兩個平台對於新聞的處理手法和態度,再來進行相關的諮詢與要求。

在歐盟與其他國家 (活動當天引言人也提到,英國也提出了 DMU ) 的規範中,台灣的確不易有其草案中定義規模的網路服務業者、平台業者、中介商或是守門人規模的平台,不過這幾年來一直在提倡發展數位經濟的台灣,所謂數位經濟政策的走向比較兼顧於電子製造業、傳統製造業、傳統產業再加上網路為思考的出發點去運作,而不是以網路、數位經濟為出發點去思考整體發展走向,以主管機關各自管理的各種「產業+網路」政策,立法人員看到國外的新聞事件發生時,無法查覺相關脈絡,而是抓著各種國內外新聞標題大作文章、捕風捉影的態度,比較像是因為世代文化差異所造成的思考斷層,避免最終也只得到治標而不治本,讓第一線執行人員疲憊不堪的工作負荷,而不利於長久的數位經濟發展。

歐盟的文化、市場規模與台灣不同,但從歐盟的數位單一市場、資料經濟的不同階段的政策規劃、新興科技的相關發展政策、立法的基礎框架到法遵的要求、如何定義利害關係人及成本效用分析,這些台灣都可以做得到,就只看當局者是否願意轉換思維,為後續、整個台灣的未來奠下紮實的基礎,還是只想獲得產業大老們的微笑和選票而已。


相關資訊:



Photo by Guillaume Périgois on Unsplash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

聽死神說故事--偷書賊

書名:偷書賊(THE Book Thief) 作者:Markus Zusak ISBN:9789866973420 作者網站: Markus Zusak 譯者:呂玉嬋 出版:木馬文化 封面取自博客來網路書局。 購買於小小書房。 這個夏天讀《偷書賊》和《失物之書》,會在兩本不同的故事裡看到同一個時空背景所發生的故事,同樣是發生在孩子身上的事,同樣在說文字的力量,但《偷書賊》的節奏比《失物之書》緩慢一些。我盡量不要比較這兩本書,因為這是很無聊的事,但在閱讀的過程裡總驚訝這兩個故事有那麼多巧合之處,不是情節上的相似,而是在人物角色和背景總是有相似或是對立的情況出現。 《偷書賊》的女主角是被德國夫妻領養的莉賽爾,原本也要一同被領養的莉賽爾的弟弟卻死於火車上,莉賽爾在遭受與父母分離及弟弟的死亡後,在精神上受了極大的創傷,幸運的是領養她的父母是故事書中最仁慈的角色,給了莉賽爾完整的愛,不同於此時期裡其他的孩子可能瀕臨餓死或是送入集中營或是在街頭流浪被流彈波及,莉賽爾因為養父母的照顧和周遭的朋友、躲在地下室的猶太人…還有偏愛她的死神。 這個故事的特別處之一,敘述者不是主角或是任何一個書中的角色,而是沒有時空限制,總是旁觀的第三者,特別是在二戰的年代,無所不在的死神,戰場、集中營、巷弄裡,特別的是,這個死神總是想要表現祂冷酷無情和輕蔑人類的一面,但實際上我們從書中讀到的,是祂憐憫人類、輕視、無奈、驚訝人類的個性,也像人類一樣會抱怨工作、具有詩意、幽默感,也就是具有人性的一面: 人類只有在一天的開始與結束時,才會觀察顏色的變化。 但是對我而言,一天當中,每個短暫片刻都呈現出不同的色度與調性。 光是一個小時的時間,就包含了幾千種不同的顏色:蜜蠟黃、柔絲藍、陰鬱黑。 我是做這行的,當然特別注意顏色的變化。 …她貫徹始終,只要經過三十三號的門口,從沒有忘記吐痰,還會外加一句「死豬」。我發現德國人有個特點:他們真的很愛豬。 這個具有人性的死神成了說書者,祂說著在戰時會發生在任何一個角落的故事,然而我們透過祂的眼睛,看到一個帶著色彩、煙硝味濃厚、心驚膽跳與眼淚的故事,祂不儘是旁觀者,同時也是貫穿整個故事的主要角色之一。 整個故事讀起來有對納粹主義的不滿也有對當時情況的無奈。裡面對於創傷後壓力症候群( PTSD )的描寫也很貼切,莉賽爾和猶太人麥克斯分別經歷了不同程度的打擊,也產生了同樣的症狀,...

2024年的閱讀報告,還有電子閱讀器心得

與往年一樣,在年底或年初分享自己過往一年的閱讀記錄。較以往不同的地方在於,閱讀的媒介變多了。以往我把 Google Playbook定位在讀工作上的報告PDF,所以打開它的機會只有在讀報告的時候,但今年在平板上用 Google Playbook 上閱讀完 《巴別塔學院》 後,決定之後都使用電子閱讀器讀電子書。 目前所有的電子書閱讀器 除工作用的平板電腦被我拿來閱讀小說外,我原本就有一台MooInk、Kindle,今年多採購一台 Kobo 的Libra Colour,希望開啟彩色電子書的開始。買Kobo的電子閱讀器還有另一個原因,Kobo平台上可以購買英文電子書,有時我希望在車程上讀英文書或讀中文書時,不希望身上有太多電子產品,Kobo是一個很好的選擇。所以我在 Kobo 上的第一本英文書是 《WEB 3》 。 所以這些工具的定位是: mooInk:單色,閱讀中文電子書。 Kobo Libra Colour:彩色,閱讀中英文電子書。 平板:用 Google Playbook 閱讀中英文PDF、電子書、電子雜誌,同時有 Readmoo與 Kobo APP。 Kindle:單色,英文電子書,目前已無法使用,但這是當時主管送給大家的禮物,每個人都有一台,開啟我英文電子書的使用經驗,也讓我在去Vanuatu的路上有書可讀。這台對我具紀念意義,所以留著。 但我現在沒有出國開會的機會,也很少去港澳,所以多在通勤時、剪髮時、休息時閱讀電子書。 在使用心得上,每次讀完平板都非常累,PDF的限制也無法在上面做太多記錄,電子書則受限於DRM,所以就算有劃線,也只留下空白。 Kobo的軟體整合做得最好,也可以購買中英文書籍,外出時也不用帶太多機器,如果有 Pocket 的帳號,還可以把網路上的文章存入Pocket,再用Kobo慢慢閱讀。Kobo同時也可以連結 Google Drive、Dropbox,讓使用者閱讀PDF文件,但我自己的感受是不佳,尤其是英文PDF的效果真的不好。另外,我很難把Kobo上的畫線分享出來,只能在自己的閱讀器上瀏覽,相較之下,mooInk 的分享機制做得很不錯。 在經過最近一次更新後,mooInk 的網路連線功能好很多,不像以前在休眠後就得重開機連網路。我現在還是會在 Readmoo 上買書,因為它的閱讀獎勵機制對喜歡閱讀的我是有吸引力的,只要點數足夠,就可以再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