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才參與完 Paris Call Working Group 3 的線上會議,線上人數近 100 人。 2018 年法國總統 Emmanuel Macron 在聯合國 IGF 2018 年於巴黎舉辦的當週,發表了「Paris Call: For trust and security in cyberspace」(以下簡稱 Paris Call )引起了整個網路社群對於網路安全、信任、規範 (Norms)及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 (Multistakeholder mechanism) 的共鳴,同時也讓網路社群的每個人從新檢視 Norms、Law、Regulation、Confidence-building measures (CBM) 的討論。
在 Paris Call 公布的當時,我正在參與 DiploFundation 的線上課程,我們討論了各種不同目的、成員組成的倡議組織,包括台灣一般較不易聽到的「上海合作組織」(Shanghai Cooperation Organization,簡稱SCO)、Cyber Tech Accord,也因為討論了 Norms、Treaty、Law、Regulation 而知道了《Budapest Convention》(Convention on Cybercrime),由於台灣的國際地位十分特殊,所以也較不容易主動去加入這些國際條約和組織。
在今年的第一季,我所見到的幾件在歐美國家網路社群所關注的主要幾件大事:
- 聯合國已指派兩位的 Tech Envoy 並且著手組織在 IGF 之下的一個類似台灣的專案小組或計畫辦公室之類的組織,然而目前有多個國家都反對再成立這樣的組織,雖然說是處理緊急事件,但這個組織的出現可能會破壞了長久建立下來的多方利害關係人討論機制。
- 聯合國「開放工作小組」(Open-ended Working Group,簡稱 OEWG) 在 IGF 2020 中便不斷的線上討論、線上公開諮詢後,本月 12 日已發表了最終的報告書 (PDF)。OEWG 的成員來自於聯合國會員國,只要有興趣的會員國成員都可以參與,所以這份報告書可以算是真正透過利害關係人的參與去形成的報告,也可以算是全球共識所產生的報告書,這11頁、80個段落的報告書真的不容易完成。
- Paris Call 在發表後分為 6 個工作小組在 3 年後重新啟動。我參與的是第 3 工作小組的啟動會議,主要是談如何有意義的參與聯合國的資通訊會議、為政府部門提供有價值的支援⋯⋯等議題。。在剛才參與的會議裡,與談人之一的 Sheetal Kumar 與其他參與者分享了另一本《NGO Participation in Multilatural and Multistakeholder Forums: Good Practice Exams》其中有一些原則可以讓會議的主辦方及參與者了解如何才能有意義的參與、提供建議。
不過這篇文章並不是討論上述事件的內容,每個事件都可以獨立成一篇文章,所以這裡簡單提一下。
2020 年我自迦納參與 Freedom Online Conference 回來後,透過 YouTube 和其他會議平台參與了 APRICOT 2020 在墨爾本的會議,之後,除了台灣還有實際出席的會議之外,全球網路治理會議幾乎都改為線上進行,例如 ICANN、APrIGF、APNIC、EuroDIG、IETF、聯合國 IGF ⋯⋯等都改為線上會議,也因此,我也在 2020 年第一次參與了聯合國電子商務週的會議,在往年,我都是收到與會的通行證,但從來無法成行。也因為都改為線上會議,所以每個人都可以進入聯合國 IGF 會議室參與討論。
在 24日下班時,我聽了 McKinsey 的 Podcast ,這集的主題是「Creating a more resilient and responsive government」,在內容裡有一些比較讓我印象深刻的對談,例如因為 COVID-19 疫情的影響,除了生活腳步愈來愈快之外,科技也真正且快速的融入人們的生活之中,同時也談到了人們也因此必須重新學習技能,而勞動階級的人也可能將會被新技術所淘汰,所以需要趕也學習新的技能。這一集 Podcast 的內容妙語如珠,很值得專心的多聽幾次。
而我回顧 2020 這年,其他國家因為封鎖的政策,所以人民們開始在家工作、透過遠距開會來討論事情。之前參與的另一個聯合國 IGF 中的一個 Dynamic Coalition 會議,其中便有一位新加坡的參與者表示自己已經一整天都在開視訊會議,幾乎無法離開椅子。
幸運的台灣,因為有超前佈署的防疫政策和嚴格的出入境管控,所以至今人民們都還可以上街採買、外出到其他辦公室開會討論,一切步調都如往常。然而,這是好的嗎?由於國際會議都改為線上會議,這表示人們可以省下更多的交通時間與旅宿成本,雖然嚴重衝擊了航空業與旅遊服務業,但人們有更多的時間投入學習、會議,撿擇對自己有意義的會議參與。畢竟有時花了一大筆費用去國外與會,總是有幾個場次內容會讓人覺得索然無味,但又尷尬的無處可去,只能在現場刷手機或電腦,或是在會議室外與其他人交流。部份線上會議軟體(平台)已經可以分組、會議室外的討論、預約小組討論時間,功能都已經很齊全了,就看使用者需要時間以學習操作。同樣的時間,可以利用的選擇性更多,可以與會、閱讀、寫作、學習、交流,當然,你也可以選擇讓時間就這麼消失。
我所見到的歐美國家,已經十分習慣使用視訊會議來討論事情,他們已經快速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學習速度,上面所提到的,一定要坐在會議室裡算人頭的情況已不復見,而這些小組討論往往都是跨時區的,在台灣可能是深夜,但在會議主辦國、當地可能才剛進入清晨。
這個疫情並沒有讓我們生活的步調或發展變慢,而是讓一切的運作轉得更快,於是捫心自問:「我準備好了嗎?」或者,有檢視自己的體能是否能因應全球無時差的速度在快速前進?
Image by Free-Photos from Pixabay
留言
發佈留言
請勿匿名留言,待審核後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