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主要內容

20210512 用圖文書了解網際網路的運作、記得戴口罩、防疫時期的個資保護、寫作的規律與紀律

如果我們的計算機概論這麼有趣,也許會有更多人投入網路、資訊安全產業

雖然在小學時期就開始接觸電腦,但真正的操作和進入網路的領域卻是在專科時期。當時要修「電腦資訊概論」或「計算機概論」的學分,這其中也包括了「網路基礎概論」,例如網際網路的起源、域名和 IP 的關係、資訊安全、網路安全,原本台灣當時可能要防範的病毒,大概是 13 號星期五 這種等級的病毒,也因為網路不夠普及,所以也不會特別注意社交工程、釣魚信件這種行為。不過,那時台灣產了一個非常有名的 CIH 病毒,在當時可不輸給讓人風聲鶴唳的腸病毒。

我上這種課真的非常痛苦,而且常常睡著。課本裡的文字比區塊鏈技術的文字還難理解、更無趣。因為實在太乏味了,當時是學生的我甚至不會以進入這個領域,只把網路當工具,就算在進入網路治理的領域,為了了解各個議題,想要再了解相關的基礎理論,最後還是被難懂的文字打敗。

How the Internet Really Works

人權組織 Article 19 在 2020 年底出版了一本:《How the Internet Really Works》,附標是:「An Illustrated Guide to Protocols, Privacy, Censorship, and Governance」加入有趣的插畫並讓文字資訊編排的頁面更生動有趣。

我看了幾頁在展示頁面中的介紹,當我看到 The map of the Internet 時,注意到也畫了 Border Gateway Protocol (BGP) ,而不是艱澀難懂的文字時,我就買了電子書,如果不是疫情影響國際運送和海關索取過多的個人資訊,圖文書還是要買實體書比較好。

Amazon 、Google Playbooks 都可買得到電子書,Amazon 買實體書附送電子書版本,大家可以自己衡量。

《How the Internet Really Works》的作者是較少出現在台灣網路治理議題討論裡的名字: Mallory Knodel,但如果在聯合國網路治理論壇 (UN IGF)、Freedom Online Coalition (FOC)裡,她是常被邀請的講者之一。在 2019 年的 FOC 裡,她就擔任多場的講者,目前也有一篇定義什端對端加密的文件「Definition of End-to-end Encryption」被網際網路工程組 (IETF) 接受,正在審查中。

如果我在專科時期接觸的網路基礎概論能如此親易近人,也許我會早點進入這個領域。雖然在這個領域裡工作的女性不算少數,但如果不是生硬、技術導向的文字,而是以軟性的圖文帶領讀者了解網際網路,也許會有更多女性投入在這個領域裡。

關於醫療用口罩的碎嘴

台灣的疫情似乎因為全民功德用光了,在最近突然又變嚴重了,民眾似乎又想起來戴口罩的重要性。在捷運車廂裡已經可以看到每個乘客的臉上戴著各色口罩,用色彩來點綴一下鬱悶的心情。

但至今沒有廠商研發,可以重複使用的口罩,人人幾乎都是一天丟一個。目前我看到市場上,可以重複使用 7 日的口罩,大概是使用期限最長的醫療用口罩。在這一年裡有沒有廠 商研發環保材質的口罩,讓大家在一天最少丟掉一個口罩的情況下減少對環境的衝擊?在各種口罩支架協助大家減輕戴口罩的不舒服感的情形下,卻沒有像南韓研發較舒適的口罩,並讓每個人可以減少口罩與臉部磨擦的不舒服感覺,他們同時也兼顧了美感,有各種花色,雖然不見得環保,但他們懂得找明星在鏡頭前掛上口罩幫助銷售。

有人會說口罩當然是以防疫為主,但心理的健康、皮膚的健康,卻是一直被忽略的需求。就算放了一個口罩支架在口罩裡,也許協助呼吸順暢,但這些都只滿足了最基本的需求,而大眾似乎也覺得滿足基本的需求就可以了。

彷彿台灣人樂觀的天性讓人們相信,疫情一定會好轉、未來一定可以出國、目前滿足最低需求就好、能面對面開會,還是最好的。如果未來疫情是不可逆的,戴口罩是日常生活裡的必備,台灣真的準備好要面臨這種衝擊嗎?也許很難吧!

關於政府要求商家登記來客的個人資訊

除了要求保持社交距離、戴口罩外,疾管署也在去年 5 月提供了 實聯制登記表的表格範本。今天在下班路上,看到了要求店家登記來客的資訊,例如時間、姓名、主要聯絡方式、同行人數,有的家長帶著孩子,大熱天的蹲在店門口填寫資訊,有些本身資訊能力的店家製作線上表格,政府也會提醒店家,若是以電子格式儲存資訊,除了要符合個資法的規範,也要配合進行資訊安全的風險評估;而旅宿業本來就會要求留存護照或身份證影本,他們也會要求同行者填寫相關的資訊。在下午直播的記者會裡,也有記者問道:「可否由政府統一開發?」我隱約覺得這個請求的優點在於便於政府集中管理疫調資訊,缺點就是我常擔憂的,這些單位要保留這些資訊多久?

我在晚餐時去一家小吃店,店裡從廚房到收錢、服務客人的服務人員,從口音都聽得出來,沒有一個是台灣人,店裡也沒放上隔板,用餐的客人們自己採梅花座,不面對面,但仍有人忍不住讓一張嘴多工,邊吃飯邊聊天。

我想到幾個問題:

  1. 有能力製作線上表單、配合並遵守政府要求的資安風險評估有哪些店家?
  2. 採用手寫登記,如記者提到的,共用的紙筆可能成為防疫破口之一,而我則擔心,這些紙本上的個人資訊會保留多久?如何保存?最後應該要如何處理?
台灣在過去曾經有過銀行汰換硬碟,舊硬碟被賣進二手市場,其中的資料也就洩漏出去的事件。那麼,這些上面登記著個人資訊的紙本,平時會保存在哪裡?有沒有其他的複本?這些資料會保存多久?假設以 14 天或28 天為一個週期,那期限結束後,店家該如何處理這些個資紙本?

我先前有問過旅宿業者,他們的回答是:「我們會遵守個資法。」但說穿了,如果台灣每個說有遵守個資法的店家都真的遵守了,最後也總是用一個簡訊告訴消費者:「我們的網站被駭了哦!請你不要相信詐騙電話哦!」我必須提醒各位:目前台灣的個資法沒有專責單位,歷史上只有幾個因外洩個資而被罰的例子,有些新聞連結已經被移除了:

  1. 博客來會員個資外流 判賠13萬 (2007~2008,而且當時的判決讓我很無言)
  2. 汰換硬碟資料外洩 兆豐銀遭罰 (2012,被罰了 200萬)
  3. 處理客訴誤洩個資 台灣大哥大遭罰10萬元 (2017)
  4. 派出所內洩個資2次 竹市警員被判 4 月刑、罰 8 萬 (2017/02)

所以,要一個全部都是外籍人士的小吃店員工,要求進店裡用餐的客人填寫「實聯制」表單,就會是一個很大的門檻,更遑論要求保護消費者的個資。

如果由政府去做這樣的東西好嗎?由於台灣的資訊產業都說自己遵守個資法,所以我去年額外檢視醫療院所、旅宿業的個資保護規定。我的心得是,只有醫療院所的個資保護相關規定較為完整,規定相關的保存機制、儲存期間、銷毀方式、業務終止後的保存方式⋯⋯等,這些都比目前被各行各業奉為上綱的個人資料保護法來得完整,而如同上星期我去參與的「2021國際商會數位經濟委員會春季議題分享會」,同時擔任台灣網路治理論壇 (TWIGF) 常務理事的曾更瑩律師也提醒大家:「法律是道德的最低限度標準而已」。

寫到這,我不禁懷疑,是否我們總是要求「最低標準」、「滿足最低需求」即可?

今天讀書了嗎?

在疫情過去一年後,從今天疾管署直播裡,聽到記者的提問,很明顯的台灣在2020年所擁有的優勢並沒有讓台灣加快前進的腳步,而是原地踏步的浪費了時間。如同我昨天在 twitter 上看到的,從非台灣人的角度,他們怎麼看台灣媒體、社論 (估計還有政論節目) :不做功課、把問題過度簡單的歸因於「一個中國政策」。我把原本的作者名字都移除,避免有人沒頭沒腦的去罵人家一頓。

如同我有次不小心聽到家中長輩看的政論節目內容,結果我氣到把電視關掉。明明事情可以從很多角度去看、去解釋,這些人卻只有看到統獨問題和陰謀論,而看這些政論節目的客群,有些只是一笑置之,有些還認真的相信了那些名嘴的表演。

台灣有言論自由、思想的自由,但沒有讀書就亂說話(看了網路寫手寫一篇長篇大論就以為是事實)、無限上綱、浪費別人權利的人,我其實仍然沒有抗議他們的方式。

關於書寫與分享

昨天休息了一天,主要是看到自己尊敬的前輩寫了關於寫作的規律與紀律,並談到了轉貼別人的文章又不寫出處,而沾沾自喜的認為自己是個多產的創作者。

一天寫一篇其實壓力很大,如果不消化的確就只能淪為複製貼上的轉貼者,在討論裡也認為,只是一個搬運工。在很久以前,大概 2005 年左右的網路社群裡,曾經流行「網摘」,透過一些網路名人和大家分享他們當天、當週的網路文章,附上連結和摘要,並分享給網路名人的跟隨者 (Follower),有時會由這些人自己寫閱讀摘要,如果當天要分享的量太多,無法寫摘要時,就會出現複製、貼上的情況。由於書寫是需要消耗腦力、心神,要在短時間內,閱讀後內化,再外化傳遞相關的資訊,是很大的負擔。運作久了,其實也很難與電子報有所區別,而這個服務在紅了一陣子後,就消失了。

我在決定寫這些前,其實有想過這種每天一篇的分享和電子報有什麼不同?發行電子報會對我和訂閱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多大的負擔?畢竟每個人都得了嚴重的資訊焦慮症,有沒有必要去參與這種強迫讀者的行為?如果我想備份這些文字要如何取回?

就如同 Podcast 、Clubhouse 和其他即時線上語音討論出現後,如果有經營 YouTube 頻道的 Youtuber  要如何做出區隔?如果在通訊軟體本生就具有集體語音的討論功能,創作者要怎麼顯示出獨特性?能夠長期經營嗎?

最終我還是回到自己的部落格書寫。哪天 Google 要停止服務,我還能取回備份,再通通丟上 IPFS 網路去。

今天就這樣了,終於沒有再談區塊鏈了,但接下來因為工作與課程的時間安排,我應該不會再一天一篇了。


Image by Florian Pircher from Pixabay

留言

此網誌的熱門文章

為什麼我支持《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

在經歷許多次反抗台灣政府所立的網路相關法案後,我其實沒想過除了《數位通傳法》草案外,我還會再支持另一部法律草案,雖然 《數位通傳法》草案還壓在某處,但如果有人讀過《數位通傳法》的草案,再讀這部《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就會知道這部草案的重要性,而且也可以顯示台灣網路使用者的成熟度,更重要的,這是我第一次看到引入國際網路治理多方利害關係人機制的法律草案,而且是用在正確的地方。 有興趣想知道我在讀法條時的筆記和當下的感想,可以看我這則  Tweet 。這篇不使用逐條讀法條的方式來寫,因為那會讓人昏昏欲睡,我也不去比對歐盟《數位服務法》,因為我在讀《數位服務法》草案時,該草案特別強調是加強歐盟 E-Commerce Directive  ,而不是取代它,而且更多著重在預防盜版、仿冒,保護消費者的法案。所以當有輿論提到參考自《數位服務法》的《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限縮言論自由時,我其實是一頭問號的,但一直到今天我才有時間讀《數位中介服務法》草案,這篇文章出自於我的個人經驗和閱讀法案的心得,與擔任的職務無關。 如果最近注意一下網路的資訊,有幾件事該注意一下: 有許多人在社群平台,如Facebook或是其他網路看到一些廣告,而這些廣告可能是要你支持台灣農產品、台灣製的產品,結果你收到時,上面還寫著簡體字,通常這是所謂的一頁式廣告詐騙,而行政院的消費者保護會在 2019 年時就有新聞稿在警告「 一頁式廣告詐騙多 小心查證保障多 」,之後像公視或是其他單位都有相關的活動在提醒大家小心這類廣告。但目前這些廣告其實多數不易處理,因為不容易取證、保留證據,等到追查到時已經找不到對方了。 有不少親密照片與影片在情侶分手後,被報復性的上傳到情色網站或透過即時通訊傳到親友的帳號裡,或是被洩露個資,遭到公開的霸凌。 之前有一個專題:「 青春煉獄:網路獵騙性私密影像事件簿 」,光是讀完這個專題報導我就覺得受傷。 有人使用 Deep Fake 把台灣名人的臉部照片合成至色情影片再上傳至色情影片平台,今年 7 月才被判刑。 還有許多創作者藉由網路分享作品時,被人盜用,甚至有國外的使用者修改台灣人的作品去參與比賽還獲獎。 有一次打電話問某個部會,如果消費者在國外電子商務平台買東西,但資料被外洩怎麼辦?雖然政府願意協助,但衡量至國外打官司的時間和成本,就會讓人卻步。 有些行為在現實世界裡有法...

在 2024 年結束前,我想聊聊生成式 AI 應用的影響

大約在 2023年初,因為 ChatGPT 出現,在當時提供我非常大的幫助,雖然那時的 GPT 反應不快,精準度約 80%,但比靠自己有限的英文聽力與對法律文字的理解能力,它提供的協助比當時的 Google Translate 還多,雖然我還是得周末加班處理,別人連假出去玩,我只能在家裡翻譯錄音及重新撰寫文章,但隱約已有不安的感覺:「身為研究人員,依賴這些工具後,我存在的價值在哪裡?」 在工作裡,生成式 AI 協助我翻譯、校正文字、重組文句、擬問卷題目。當我撰寫好一篇內容後,它可以幫我檢查別字(我很容易有別字)、贅字,或是它會協助挑出一般人不易理解的字句,並提供建議,而我會參考它的建議,再調整文章內的字句。它相當於一個輔助的編輯,在我把文章交給編輯前,先調整文章內容,提高可讀性。有時我請它翻譯文章,裡面有我無法理解的句子或字詞,就會請它解釋到我能以白話理解、表達為止。 隨著使用它的頻率增加,我也去聽關於學術倫理與人工智慧的演講。台上的講者提到一位博士班學生一直寫不出論文,在無法延長修業年限的情況下,使用 ChatGPT「編」出一本乍看之下很真實的著作。當時的 GPT 沒有 4o 有多種功能,但正經八百的與人說瞎話的功能已經令人刮目相看。當這本論文到達指導教授的手上,有經驗的教授第一眼就看參考文獻,馬上被教授抓到破綻--參考文獻的中作者根本沒有出版那篇論文。當時已經有預防論文抄襲的判讀系統,避免學生抄襲,但也曾經因為對非英語母語寫作者的寫作方式而誤判的案例。教授給這位博士班學生一個機會重新撰寫他的畢業論文,但最後,這位博士生仍然無法產出論文,除浪費時間外,在學術倫理評價上也被留下污點。 因為這件事,我如果在撰寫文章時有使用 AI 工具輔助,我多會在文末註明,該篇文章是與哪一個 AI 合作產出,我也會讓主管與同事知道,我使用 AI 在工作文件中提供哪些協助,這已成為我個人的習慣。 隨著可以應用的工具愈來愈多,我也看到許多文章、報告裡都出現 AI 工具的痕跡,有時使用者以為其他人看不出來,但這些痕跡很明顯,如果作者能自我揭露,是一件很好的事。當然現在沒有任何規定、規範要求撰寫者這麼做,但聽同事說國外的期刊已經要求作者自我揭露,我想國內應該也會有相關的要求。 在台灣,政府也提供使用生成式AI的參考指引。台灣行政院在 2023 年 8 月底公布由國科會擬定的「 行政院及所屬機...

2023年的最後一天

這張照片的主角是經歷台灣史上最熱夏天和被紅蜘蛛催殘後又重新長出的傑克林觀音蓮 (Alocasia jacklin),下方還有一些被酷暑折磨後的水晶花燭葉子,因為還有很多綠色的部份可以行光合作用,就留著沒有剪掉。 其實一年的最後一天和每天無異,年輕時瘋過跨年活動,到後來覺得每天醒來都是新的一天,每天醒來也都是一樣的行程,也沒有什麼值得慶祝的,平常心過好每一天最好。因為今年對我來說還是有些值得自己記錄下來,所以還是來回顧一下 2023 年好了,把本來想寫成很多篇的東西都濃縮在一篇裡。 身體健康很重要,要遠離負能量的人 在 2023 年初看電視吃核果時咬崩了一顆牙,似乎就開啟我一整年的醫療之旅,牙科、眼科、家醫科,因為中了一次新冠,發燒、全身疼痛的感覺讓人只能躺平,沒想到在年底追打新冠 XBB 疫苗時又發燒到 39 度,全身痛到只能躺著祈求自己趕快睡著,睡著就不痛了。 年中時的手術讓我決定遠離那些造成我身心嚴重受創的人事物,讓睡眠從 3 至 4 個小時增加到 5 到 6個小時,我曾經在某段時間裡一天只睡 2 個小時,這是傷害身體和心理的原因。不要小看睡眠的重要性,沒睡飽也會影響情緒,更進一步影響心理健康。曾在一本書上讀到這段話:「男人睡 6 個小時,女人睡 7 個小時,蠢人睡 8 個小時。」這句話影響我的程度很大,但我畢竟是個凡人,不是亞歷山大大帝,也不是拿破崙,我很需要睡眠修復身體。 除非自己的心理能量強大,遠離一天到晚帶著負能量的人是保持健康的重要方法之一,遠離那種動不動白頭宮女話當年的人、天天抱怨自己懷才不遇的人、這世界上只有自己最好,其他人都很爛的人、一天到晚說別人壞話見不得別人好的人⋯一定要遠離四處亂傾倒負能量的人。這些人把垃圾丟給聆聽者後,神清氣爽的離開了。不要小看負能量的影響,它會影響一個人總是負面看事情,這些人不懂自尊、自愛和自信,所以藉由傷害別人來突顯自己的美好。 當我挨了刀,躺在病床上嘔吐時驚覺得這些人蠻爛的,他們不花錢就殘害非專業聆聽者,還自以為是受害人,和討厭的紅蜘蛛一樣。 時時提醒自己,不要成為和紅蜘蛛一樣的人。 植物與害蟲的啟發 我有一些觀葉、塊根植物,但在我休養的 2 個星期裡,它們遇到台灣歷史上最熱的一年,而 紅蜘蛛(葉蟎) 也趁著我無暇也無力照顧時,自植物身上吸取養份並不斷繁殖,如同前所述那些不斷散播負能量的人一樣,於是一些處於幼苗階段的...